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50500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孝文化浅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中国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由孔子时代往前推算两千多年,一位种地的普通农夫,其生母早逝,后妈性情粗暴、凶狠,同父异母的弟弟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但这位农夫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他在山下种田时有大象帮助耕地,有小鸟帮忙除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为妻,并把帝位也“禅让”给他。这位农夫就是“舜”,

2、他的孝行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意思是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个0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个0“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中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

3、古人提倡的“孝”有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孝经中孔子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从小到大,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出问题。如果孩子自身不注意安全,出入无常,身处险地,或打架斗殴,胡作非为,使父母整天为之提心吊胆,甚至导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恶果,无疑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在病重将死时,就把自己的弟子叫到身边来,现身说法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你们抬起我的手和脚看一看,到现在还完好无损,

4、其原因是我一生小心谨慎,不使自己受伤,时时刻刻,象面临深渊,象踩在薄薄的冰面上,从今以后,我不用再那么小心了,你们可要象我以前那样小心啊。所谓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天穿得暖和和的,夏天弄得干干净净,早晨到时起床,晚上按时休息,学习时期认真用功,工作时期扎扎实实,该结婚时要结婚,该生子时要生子,结交正派的人,不做违法的事这些生活上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也是“孝”的表现。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如“

5、拾葚异器”中叙汉代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遇到赤眉军,赤眉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又如“行佣供母”中的江革,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时在家挖野菜为食,拜孔子为师后,常常从百里

6、之外的曲阜背米送回老家平邑(子路的老家平邑城关镇离我老家只有十来里路左右),供养远在家乡的父母。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弟子规很通俗地诠释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论语.为政子游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现如今提到孝这个词,一般人理解为在物质上供养父母,可是人们同时也能喂养狗或马之类的宠物。如果没有敬字在其中的话,供养父母和喂养犬马之类的动物有何区别?”(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如今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如果不从感情或认识方面使他们领悟孝的内涵,只是布置类似“给父母洗脚”之类“

7、孝”的作业,我觉得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孔子平生不言怪力乱神,季路问到怎样对待鬼神和死亡的问题时,孔子也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持怀疑的态度。但孔子对于祭祀却非常认真的。有一次在祭祀时,好算经济账的子贡想把当作祭品的活羊省掉,孔子不同意,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从周公那儿流传下来的祭祀的礼制。宰予是孔门之中比

8、较有怀疑精神的弟子,一次对孔子说:“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我觉得有一年的守孝时间就行了。”孔子大不以为然,背地里批评宰予说:“宰予太不孝顺了。三年的守孝时间,是从周朝传下来的天下人都遵守的丧制,这源于小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宰予难道没从父母那儿得到三年的哺乳护佑之爱吗?”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封建皇帝推崇“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故事中记有周文王和汉文帝刘恒的孝行,周文王一日数次去看望老母亲,汉文帝的母亲得了病,他每次都要尝尝汤药的温凉,亲自伺候老母亲吃下才放心,由此可见,“孝”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家庭中的孝子,走上社会后,很少会和领导对着干、和同事闹不团结的,更不会参与反社会的活动。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事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