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500003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

2、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个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

3、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

4、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1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

5、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

6、、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

7、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2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

8、,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环境

9、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

10、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所谓可持续发展,一个基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而在可持续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三个要素各自在历

11、史上的演变 1、人口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中国便拥有这庞大的人口,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人口更是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期间虽然有过不少动荡和分离的时代使得人口减少,但总的来说人口还是稳定增长的,试举两例:唐朝人口峰指出现在唐天宝十三年(5年),约有1430540户,74505万人,另外,大家比较熟知的康熙大帝曾提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还是比较鼓励人口增长的,而在古代,实行此种办法也基本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旧鼓励生育,相信“人多好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激和错误。在

12、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后代多意味着家族,民族的兴旺,因而一向鼓励生育,从秦朝时的两三千万到唐宋时的上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十亿,人口无疑是激增的,即使183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中国这个人口雪球依旧是越滚越大 2、资源问题。中国历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古代统治者更是自夸我中国是无奇不有。在古代,比较重要的资源有土地和林业渔业资源,无疑地,从秦至清,除个别朝代如两宋和元外,版图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姑且不考虑人均状况,与之相应的资源自然也就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他们的职业一定是猎人和渔民,所以这两方面的资源一

13、定是得到了提高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量增加,各种资源特别是在古代鲜有利用的石油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乱砍乱伐,竭泽而渔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土地资源中关乎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耕地资源不断受到商业用房的占据,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资源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3、环境问题。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周以来,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相对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古代的人为污染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将其净化的。然而自清朝后期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各种工业设施和工厂在中国也纷纷出现

14、,虽然他们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和西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相同,中国自鸦片战争至今,自然坏境也面临着空前浩劫,物种濒危,土地盐碱化,谁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 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看了上文,相信对这三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其实核心还是人口问题,人活在世上,为了生存必然向资源和环境索取并同时促进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于是又一次索取开始了因而一方面是人类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直接影响了资源环境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类素质的提高虽然使他们渐渐懂得破坏资源环境的害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

15、产生了影响。另外,从本质上看,资源本省就来源于环境,因而,三者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总之是人越来越依恋环境,却又在不断破坏环境,如此而已。 再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那个基本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在本文开头我说它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他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此做也不过是尽量延迟地球的崩溃时间。从当代来看,尽管大量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始得到开发和利用,但要想完全取代原有的煤炭和石油,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不断增多的当代人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对子孙后代的福祉负责,可持续发展又谈何容易。

16、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是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优化资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同时保护国家稀缺资源 3、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创新强国 4、减少三废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结合现在中国实际来看,节能减排的大力施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不得不说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即人们虽然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难以身体力行,这点需要我们重视。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岁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法学院经法110黄宏杰 20X年4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