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49569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

2、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论述: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其他:1、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

3、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使用最多)(2)实验法(3)调查法(4)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3、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最近发展区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状态。5、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7、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8、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

5、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至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9、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简答:1、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2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成

6、年期、老年期。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基本观点:(1)人格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2)人格发展依照渐成原则(3)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再

7、到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4、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认为智能可被分为以下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只能得到开发和

8、培育有重要作用。论述: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认知发展的机制(认知结构)(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2)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己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环境对个体的作用)(3)平衡:平衡是指个

9、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二)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到后期,有了表象。(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守恒: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

10、偿性和灵活性等。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中一方面宜居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3)最近发展趋势: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其他:1、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1、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2、常见的认知方式(1)场依存与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唯一正确答案)与发散型(一题多解)(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3、学习风格分类(1)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2)席尔瓦和汉森: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学习者)4、智力差异智利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

12、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对于治智力平的差异,一般是按照之上的高低进行划分,120以上为天才,70一下为低能,90109为中等,比例最大。第三章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 正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快乐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可能性降低)3、渐近分化(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渐

13、近分化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4、综合贯通(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综合贯通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有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5、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简答:1、

14、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绪,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2、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猫走“迷笼”实验)效果律;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必须与效果律结合);准备律(即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是该理论的动机原则)3、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

15、。主观条件,即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改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1)支架式教学(2)情境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