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474440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5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 二主讲人 : 逸云斋主一、教学目的通过讲解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糖尿病、我国糖尿病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增高的因素、糖尿病 的并发症、正确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的保健等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 血糖增高的因素3、 糖尿病的并发症三、教学过程 z 、.前言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及( 或作用缺陷引起的血糖升 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 速 ,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 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 , 致残、致死率 高。然而

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 控制率较低, 广大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 趋势不相符合, 忽略糖尿病的危险性,常常是在其并发症出现后才引起注意, 而糖尿病带来的危害 , 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专家提示要预防为主, 加大宣传力度, 重点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 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 在治疗方面重视和学习掌握防治知识及自我管理的技能 ,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降低疾病带来的负担。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状况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79 年的 0.67%上升到 1996 年 的3.21%, 2002 年我国大城市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 1996年的 4.58%上升到

3、 6.37%, 中小城市由 3.37%上升到 3.89% 。据此 估计 , 2002 年全国 18 岁以上人群约有2000 万 糖尿病患者, 另外还有近 2000 万糖耐量减低者。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 , 糖尿病还可促发和加重冠心病和 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 性性功能障碍等微血管并发症, 而导致残疾和死亡。 1 、您会得糖尿病吗具有下列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 容易患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分娩巨大胎儿史 ( 胎儿体重大于 8 斤 。您的父母如果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 那么 , 您患糖尿 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 34

4、陪。 而女性后代发生糖尿病的危 险性比男性后代高23 倍。也就是说, 糖尿病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中 心 性肥胖 , 也就是枣核型身材。因为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 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患糖尿病。身体活动不足 , 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 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 2-6 倍。 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膳食不平衡明显相 关。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 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 2 型糖尿病。中老年人。研究显示, 40 岁以下的人, 糖尿病患病率为0.04%:40 岁以上的人, 糖尿病患病率为 2.5%; 60 岁以上的人,糖尿病患

5、病率为 4.3%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与糖耐量低 减有关。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餐后食物直接转换成葡萄糖; 空腹时肝糖元转换分解成葡萄糖 ;空腹时体内的蛋白质、脂肪通过糖元异生转化成葡萄糖。血中的葡萄糖直接释放成能量, 供人体活动消耗; 进入 肝脏、肌肉转化为糖元储存起来; 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脂肪和 蛋白质。3、控制血糖的饮食窍门注意多吃高膳食纤维素食品 , 可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 升高程度 , 降低血胆固醇, 增加饱腹感。常见高膳食纤维素 食品有 : 粗粮、全麦粉、燕麦、大麦片、玉米、黄豆、绿豆 ;蔬菜水果有: 白薯、土豆、芋头、白萝卜、冬笋、白菜、青菜、芥菜、苋菜、苹果、梨、葡萄、橙等。选择合适烹

6、调方法。如食品粗加工。连皮煮土豆比做土 豆泥好 , 硬滑的通心粉比淀粉好, 烩菜配米饭比单吃米饭好, 水果比果汁好。主要是减慢食物肠道吸收的速度。4、糖尿病早发现出现以下情况, 提醒您应该到医院检测空腹血糖或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试验、 “三多一少” 。口渴多饮; 尿次增多 , 尿量增加 ; 常 感饥饿 , 食欲增加 ; 体重下降。、视力下降;四肢出现麻木刺痛;皮肤疥肿溃疡经久不愈,多见足部。、皮肤干燥、瘙痒、经常感到疲倦、劳累等。5、血糖增高的七大因素精神因素 , 紧张、恐惧、愤怒、忧郁均可使血糖升高 ; 应激状态 , 如外伤 , 高热、 感染手术等; 天气突变冷热刺激; 久坐活动量减少

7、 ; 妊娠期抗胰岛素激素分泌增多 ; 口服避孕 药 ; 注射高浓度 葡萄糖和应用强的松激素等。6、糖尿病的并发症心脑肾的并发症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 肾功 能衰竭 ;酮症酸中毒及昏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 糖尿病性皮肤病; 体癣、疖痈、无痛性皮肤溃疡、顽固性湿疹、皮肤感染性败血症; 全身感染 ; 结核、泌尿系感染等多见 ; 糖尿病 性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四肢麻木感觉异常。7、正确治疗糖尿病科学的糖尿病治疗包括五个方面, 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作 “五驾马车” 。就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测 监测和健 康教育。8、预防糖尿病的四要点多懂点 : 健康知识多懂点 , 防治措

8、施多懂点。少吃点 : 油脂食物 ( 如黄油及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 少吃点。营养科学 , 平衡膳食。勤动点 : 家务劳动勤做点。每天锻炼 , 做到每天运动 30 分钟 , 每周锻炼五天以上。放松点 : 学会心里调节 , 保持良好心态。9、控制糖尿病的生活小窍门多吃蔬菜每日一斤 , 适量水果在两餐中间 , 少吃多餐 , 减少油脂每日 20 克就达标 , 学会做操 , 坚持慢跑 , 降脂减 肥 , 心理平衡 , 适当 倾诉与发泄。10糖尿病患者应吃那些主食豆类 : 大豆制品如豆面、豆浆、豆粉; 谷物类 : 荞麦面、 玉米面、燕麦、全麦饼干或面包, 坚持长期使用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可缓解患者

9、餐后高血糖现象,减少全天内血糖波动,有利于控制病情。 11 、糖尿病病人如何掌握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不多于膳 食总热量的 15%。具体的说,就是牛奶半斤,鸡蛋一个,瘦肉或禽鱼二两,豆制品一两。 12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意选择脂类食品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异常。而饮食是调节纠正脂质 代谢紊乱的主要方法。因此,饮食中胆固醇及脂肪含量必须 予以严格控制。首先限制总量,将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 的 20-30% ,并以植物油、鱼油、橄榄油和花生油为主。 13 、糖尿病病人尽量不吃、适量少吃、适量多吃的食物 尽量不吃的食物有:果糖、果酱、密饯、糕点、蜂蜜、 雪糕、奶油

10、、黄油、动物内脏等: 适量少吃的食物有:土豆、山药、藕、洋葱、花生、核桃等; 适量多吃的食物有:粗粮、杂粮、豆制品、蔬菜、海藻等 14 、糖尿病病人能喝酒吗 饮酒往往干扰饮食治疗,并可加重高甘油三脂血症,导 致脂肪肝。少数服用某些磺酰脲类降糖药病人饮酒后易出现 心悸气短面颊潮红等,总之糖尿病患者最好少饮酒或不饮6酒。 15 糖尿病病人能吃水果吗 糖尿病病人可以享受吃水果的乐趣。但需注意基本条件:空腹血糖控制在7豪摩尔/开,餐后血糖控制在10豪摩尔/升以下;每天吃5两梨、或4两苹果、或4两桃子、或4两波罗、或7两西瓜;选择 含糖量低的水果; 时间应在两餐之间。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 可以吃黄瓜和西

11、 红柿。 16 、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清晨血糖最难控制 生理情况下,人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激素, 生长激素等,在清晨分泌最高,所以糖尿病病人早上血糖偏 高,不易控制。 17 、测血糖与测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不同 血糖反应的是测量当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可以 反映近 23 个月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血糖控制 效果的一项很好的指标,他不受进食的影响。 18 、中老年预防糖尿病方法心里平衡,积极乐观; 饮食均衡,起居有常; 劳逸结合,动静结合。 19 、糖尿病病人要注意足部保健 防治下肢循环障碍:禁止吸烟,避免受凉,穿保暖的 7鞋袜,坐位时两腿不要交叉受压;保持足部卫生:温水洗脚,水

12、不过烫,注意足指缝间,指甲不要过短,洗脚后应擦少许植物油,防止皮肤干裂; 皮肤损伤及时治疗:对任何很小的损伤都应十分重视。 皮肤变红生疮疼痛肿胀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禁止用刺激性 的消毒药水,如碘酒等; 治疗鸡眼和胼胝,病人不要自己操作,应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治疗; 及时预防治疗足部霉菌感染:每次洗脚后应在足指间撒 些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 切勿光脚走路:一防碰伤,二防烫冻伤: 选择合适鞋袜:鞋尖要宽大,脚趾能完全伸直,最好是 布鞋,透气性好,两三双替换,袜子应柔软,松紧口适度; 禁用热水袋保温足部: 切勿用电热器烘脚, 如用电热毯, 记住睡前关掉开关,避免烫伤; 改善下肢循环,可以每天做走路运动和腿部运动,最好 每天 30-60 分钟。 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