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471479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式(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可编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专业.整理.资质等级:编号:041134-ky*二零一零年十月1序言1.1工程概况1.21.3拟建建筑物主要特征 勘察目的与要求.2.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2勘察工作2.1勘察工作布置的依据32.2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则 32.3勘察工作量42.4勘察工作方法4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53.1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5.3.2地基土的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63.3场地地下水7.8.3.4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4地震效应4.1抗震设防烈度 84.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84.3地震液化评价84.4地基土震陷94.5场地抗震地段划分95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5.1岩土参数的统计原则与指标选

2、用 95.2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105.3场地湿陷性评价1.0.5.4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25.5地基稳定性评价 125.6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125.7建筑变形特征预测 135.8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36地基处理方案146.1天然地基14.6.2地基处理146.3.基坑工程1.5.7结论与建议167.1结论167.2建议17附图目录图名图号建筑物和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工程地质剖面图2-12-6钻孔柱状图3-13-6探井柱状图4-14-4附表目录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附表1下载可编辑1序言1.1工程概况瑞新家园位于*南风大道与*大学东次干道之间,北侧紧 临规划中的紫金大道,与位于西北方向的

3、盐湖新居仅隔一条紫金大道 。1#、 2#楼位于瑞新家园西北角,南侧为正在建设中的3号楼。拟建建筑物平面分 布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1)。2010年10月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瑞新家 园一期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由于瑞新家园一期拟建场地内存在较多未拆除的既有建筑物,故按照勘察合同,根据拆除情怳,勘察工作分批进行。本报告的勘察范围为1#、2#楼。各勘探点的平面位置根据其与3#楼的相对位确定。勘察报告及附图中所用高程为黄海高程,高程引测点位于3#、4#楼地东侧巷道的水泥路面,引测 点高程394.01m (甲方提供)。引测点具体位置见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 置图(图1)

4、。本工程室外整平标高394.20m。本次勘察外业钻探及原位测试、取样工作始于2010年10月16日,至 10月18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2010年10月21日结束,并提交全部土工 试验成果资料。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书编写工作于 2010年10月23日结束。1.2拟建建筑物主要特征本次勘察的拟建建筑物共2幢住宅楼,高6层,设1层地下室,东西长 55.00m,南北宽12.00m,砖混结构,筏片基础,基础埋深2.00m,上部荷 载预估为130kPa。1.3勘察目的与要求根据甲方的要求及勘察合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及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QBJ04-258-2008)中

5、 有关规定,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危 害程度,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2、 查明拟建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分布情况,提供各地基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承载力特征值。3、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并对地基土的液化进行判定。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5、对地基土的湿陷性进行评价。6、对地基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7、提出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地基处理建议。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 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

6、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 级为乙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 ) , 1#、2#楼为丙类。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1#、2#楼建筑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 , 1#、2#楼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均为丙级。2勘察工作2.1勘察工作布置的依据本次详勘主要依据的资料有建设单位提供的总平面位置图及勘察合同。依据的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标准主要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 版)(GB50011-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QBJ04-258-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 (DBJ04-248-2006 ) 等。2.2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则1、本次勘察工作量按二级复杂地基详细勘察阶段工作要求布置。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2、 勘探点采用网格进行布置,结合建筑物的周边及角点,勘探点网格 东西向间距29.80m,南北向间距31.50m ;勘探孔深度主要依据建筑物的基 础

8、埋深、基底压力、预估压缩层厚度综合确定。3、 本次勘察米用取土、标贯及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进行。2.3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点12个,其中取土试样钻孔1个,深度20.00m ; 标准贯入试验孔 6个,深度15.0020.00m ;取土标贯孔 1个,深度 20.00m ;取土试样探井4个,深度15.00m。由于拆除问题,只完成了 10个勘探点,实际完成工作量情况详见表2.3-1。各勘探点的类型、深度及平面位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1)。实际完成工作量表表:2.3-1项目 类别井数(个)进尺(m)标贯 次数(击)土工 试验(组)勘探点 测量(点)标准贯入试验钻孔470.004

9、34取土试样钻孔120.0041取土标贯孔120.001031取土试样探井463.00354合计10173.0024242102.4勘察工作方法工程地质钻探采用GXY-1型工程钻机回转钻进,采用干法钻进,标贯试验采用自动落锤法进行,试验方法符合有关规范的技术标准,试验间距为1.52.0m。采用直径为108mm 活塞式薄壁取土器采取土样,取样间距1.52.0m ;钻孔成果见图3-13-6。取土试样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挖掘,人工侧壁刻取土样,技术人员现场 编录,取样间距1.50m。探井成果见图4-14-4。土工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进行工作,其 中含水量试验采用烘

10、干法,密度试验采用环刀法,界限含水量试验采用液塑 限联合测定法,颗粒分析采用筛析法和密度计法,压缩性采用压缩-固结试 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采用双线法。各单元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附表1。勘探点位置是根据甲方提供的拟建建筑物位置 ,采用经伟仪定向钢尺测 距进行布点,勘探点高程采用水准仪测高,高程引测点位于3#、4#楼地东侧 巷道的水泥路面,引测点高程394.01m (甲方提供)。高程引测点及测量成 果见图1。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地质构造、地形地貌该场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为临汾一*新裂陷、*凹陷,地处中国大陆华北地震区西部鄂尔多斯隆断体东南缘。属山西地震构造带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垂直运动强烈。

11、从区域地震地质构造来讲,主要存在临 汾、*和灵宝三大断陷盆地,鄂尔多斯断块隆起区东南部(罗云山)、峨嵋岭断块隆起区(孤峰山、稷王山)、太行山尾部一中条山断块隆 起区三大断块隆起区,以及罗云山南缘断裂、峨嵋岭断块隆起区北缘活动断裂、峨嵋岭断块隆起区南缘活动断裂(临猗断裂)和中条山北缘活动断裂四大活动断裂。该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涑水河冲积平原,河流冲积堆积地形。建筑场地范围内原为居民区,勘察期间,房屋及院墙等建筑物尚未拆除,无建筑物处 多长有杂草,场地中有数处厕所粪坑,深2.03.0m ,其余地面相对高差 0.45m。3.2地基土的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在勘察深度范围内,该场地除局部地表为近期人工填土(

12、Q42+ml)外,其余地基土为上更新统冲积层 (Q3al),岩性以粉土为主,粉细砂次之。依据 野外鉴别和土工试验成果,划分为6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第层人工填土 (Q42+ml ):以粉土为主,稍湿,欠固结局部夹有少量砖 块、碎石及大量生活垃圾。第层湿陷性粉土 (Q3al):褐黄色,稍湿,稍密,中高压缩性,含 有较多钙质结核及白色菌丝状钙质薄膜。第层粉土(Q3al):浅红色,浅黄色,稍湿,中密,含有少量钙质结核及白 色菌丝状钙质薄膜,夹有粉质粘土层。第层粉土(Q3al):浅黄色,稍湿中密,含少量钙质结核,下部含有较多 砂粒。第层粉土(Q3al):褐黄色,稍湿中密密实,局部夹薄层细中砂。第层粉砂

13、(Q3al):褐黄色,稍湿中密密实,局部夹有粉土层。本层未 揭穿。各层地基土的接触关系及空间展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1 -2-6)及柱状图(图3-13-6、图4-14-4 )。各层地基土厚度、层底高 程、层底深度统计结果详见表3.2-1。层地基土厚度、层底高程、层底深度统计结果表表:3.2-1地层编号岩土名称项次层厚(m)层顶咼程(m)层底咼程(m)层顶深度(m)层底深度(m)人工填土统计个数99999最大值3.80394.54394.130.003.80最小值0.30394.09390.390 000.30平均值1.93394.42392.490.001.93统计个数1010101010最大值5 20394.20390 503.806.00湿陷性粉土最小值0.70390.39388.090.004.00平均值3.20392.66389.461.744.94粉土统计个数1010101010最大值2 30390 50388 806 007 70最小值1.60388.09386.394.005.70平均值1 79389 46387 674 946 73粉土统计个数1010101010最大值6.70388.80382.907.7012.50最小值4.20386.39381.935.7011.30平均值530387.67382.376.7312.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