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465838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二轮专题讲解 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与综合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考点上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词句、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主要信息,根据测试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对接整合。“归纳”、“概括”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的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记人物、所述事物或所论道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性、应用性。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

2、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高考命题往往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能说明(或不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另一种考查形式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直接提问。前者为客观题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省市所采用的考查形式;后者采用主观表述形式,为上海、湖南等省所采用。【例】(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3、目。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

4、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

5、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解题应看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语境及选择项,用排除法确定答案。题干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对象李迪,二是特征“胆量非凡”。体现其才能;说明其受到报复;体现其对皇帝的忠诚。所以A、B、D三项是不符合要求的,故排除。答案:C【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

6、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为躲避五代战乱,迁家到濮州。李迪沉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称奇道:“您是辅臣之才啊。”考取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管理亳州政事。逃跑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将所有士兵全部收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带领骁勇精锐士兵,将贼擒获,斩首示众。曾经在他休假时,忽传诏书命他到东门应对皇上,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当时连年蝗旱灾害,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就可以放松赋敛,民众不会劳苦了。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

7、一定拿出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不分内外,希望下诏赐给三司,以示恩德,何必说借。”皇上很高兴。当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章献很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官拜给事中。周怀政被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的罪责,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却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太后参与政事,将寇准贬到雷州,以李迪朋党勾结之名义,将李迪贬为衡州团练副使。丁谓派人逼迫他,丁谓事败,李迪做河南府知府。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8、。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做徐州知府时,李迪上奏所管地区临近兖州,想要巡县祭拜泰山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对辅佐大臣说:“大臣应当为百姓访求疾苦,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情,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李迪是贤能的丞相。正当仁宗刚登基的时候,章献从上监视着朝政,很依附自己的才能,这对国家将有专制的祸患。李迪严肃正直进言,能够使宦官和皇上亲近的人,不敢暗中观察,等待时机,实现非分之想。

9、而且仁宗君主的品德日渐达到,章献也保全了美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从这里就能看到了。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属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把握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上述考查方向要求考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归纳概括。命题形式,往往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各选项出错

10、的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移花接木、词语误用等几种类型。【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百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

11、即相率归降。明年,赋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12、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 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 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

13、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 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命令将士口含石子,率军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答案:C【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吴汉为人质朴厚道,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

14、皇帝的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光武帝封他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盖,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您因伤卧床,军心恐惧啊。”吴汉就带着伤口站起来,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说:“今日是封侯的时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于是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天亮,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人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准许,说:“让鬲县五姓人造反都是守长的罪过。胆敢轻易冒然进兵的斩。”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入城安抚百姓。五姓人大喜,相继

15、归降。第二年,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十二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只要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和他争锋。如果他不敢来,你就转移营地逼近他,等待他们力量疲惫,才可以进攻。”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诫)竟乘胜利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受到阻击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与刘尚扎在不同营地,事有紧急,来不及赶到啊。”但诏书还

16、没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想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而吴汉意气神情还是一样,严肃认真地整理好器械、激励士兵官吏。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责备他们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宅呢?”死后,谥忠侯。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