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461222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缩句及缩句教学一、话题的由来西师版国标小学语文三(下)运用与积累(七)-“温故知新”:1.毛泽东左手稳稳地端着茶杯。2.毛泽东端着茶杯。编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巩固旧知、拓展新知。让学生在复习整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新知。既让学生获取了新知,又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学习要注意联系和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训练,实际是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了解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个生动具体,一个简洁明了,其意思是没有变化的。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老师们就用上了缩句的办法。用缩句的办法教学,就发现了例句的问题,就有了6种缩句的结果:1.毛泽东端着茶杯。(教材例句)

2、2.毛泽东端茶杯。3.毛泽东左手端着茶杯。4.毛泽东左手端茶杯。5.左手端着茶杯。6.左手端茶杯。这6种缩句,哪一种是对的? 先别急着答案。还是来了解一下“缩句”的有关渊源吧。二、“缩句”的由来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吧,那时候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就成了语文教学之本,“双基”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内容。这时候,试题中开始出现了缩句,但是课本中没有缩句的练习。到了九十年代,语文课本的基础训练中才出现了缩句。一直到现在,缩句几乎成了考察学生理解句子不可少的题型。“缩句”在语法上没有定义。我查了各种语法书,没有一本讲到“缩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法讲的是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而不

3、是讲语言的具体理解和运用。三、“缩句”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缩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很多,运用“缩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此,“缩句”不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结构的划分。我们通常争论的焦点,在于理解与严格意义的语法结构划分上混淆不清。例(1):所有的交通管理部门都反对酒后开车。答案有三:1.部门反对开车。2.管理部门反对开车。3.交通管理部门反对酒后开车。答案1、2的理由是:缩句没有要求“意思不变”,应去掉所有的附加成分(定、状、补)。答案3的理由是:缩句“留主干,去枝叶”(教参语),即要简单明了

4、地保留原句大意;特定名称不能改变,“交通管理部门”不能缩成“部门”或“管理部门”,否则意思就不明确。例(2): 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向远方。答案有二:1.小河流。2.小河流向远方。(人教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参考答案是“小河流向远方。”)(见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12期)上面争议的,很难判定谁对谁错。即理解与严格意义的语法结构划分上(抓主干)给“缩句”带来的麻烦。四、“缩句”与“抓主干”从理解角度看,例(1)的答案3和例(2)的答案2是恰当的,因为既符合语法规律,也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看,例(1)的答案1和例(2)的答案1是正确的,因为是完全的“主干”。但是,问题是“缩句”

5、不是完全意义的语法结构的划分,而是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我认为例(1)的答案3和例(2)的答案2是恰当的。从这里我们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缩句”虽不是严格意义的语法划分,但是在缩句实践中,运用了语法实践的原则进行缩句,即抓主干。实际上,缩句与抓主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工作。两种工作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张邱林发表在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关于缩句和抓主干的文章中指出:抓主干是句子理解和句误检查的一种手段,有助于把握句子基本架构,从而迅速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助于检查句子的语法错误。句子有结构上的主干,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句子的主干是“小河

6、出现”。又如“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句子的主干是“未来在田野上”。主谓句的“主干”指“主语中心+谓语中心”;如果带宾语,再加上宾语中心。从抓主干的角度来说,句子的“定状补”都是要去掉的枝叶。他指出:句子结构上的主干与表达上的重点是两回事。在表达上,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往往是句子表达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把句子的主干抽出来跟原句相比较,来显示修饰成分的重要性。抓主干是就句子的结构方面而言的。既然只是主干,就失去了句子的某些必有成分,就不一定能够成句;既然只是就结构而言的,也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考虑抓出的主干与原句的意义关系,可以相去甚远,甚至相反。正如中学教学语法系

7、统提要中说:“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甚至相去很远。”缩句是表达训练,是理解句子内容的训练,不同于严格的语法意义的抓主干,缩句的抓主干是要把结构复杂的长句简缩成结构简单的短句。缩句的结果不仅要抓出句子的结构主干,而且还得是“句”,能单独成话,基本意思也得与原句相符合。如“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如果缩成“画挂。”就不成句,可缩成“画挂在书桌前。”又如“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如果缩成“天空等待孩子。”意思正好相反,得保留否定词“不”。再如“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果缩成“卢沟桥成了建筑。”句子就没有什么意思,起码得保留

8、“具有历史意义的”。缩句究竟简缩到什么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只有繁简之分,没有对错之分。既然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缩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到此为止。基于上述对缩句的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教材例句:1.毛泽东左手稳稳地端着茶杯2.毛泽东端着茶杯。老师们的意见:1.毛泽东端茶杯。2.毛泽东左手端着茶杯。3.毛泽东左手端茶杯。4.左手端着茶杯。5.左手端茶杯。从不同角度看,以上意见均是恰当的,既然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缩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至于1、3、5句去掉了助词“着”,不太恰当,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

9、是不能删的。附:浅谈缩句一、缩句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缩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能(会)运用缩句更好地理解句子和分析句子。那些比较长的或较为复杂的句子,通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从而得以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对句子进行分析。如:例1一个经验丰富的推销员风尘仆仆地来到风景如画的芙蓉市。缩句 推销员来到芙蓉市。例1是个长句,缩是例1的缩句,很显然,缩句是例1的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抓住例1的主干缩句,可作下列更近一步的分析和理解。怎样的推销员来到芙蓉市?(经验丰富的)几个经验丰富的推销员来到芙蓉市?(一个)一个经验丰富的推销员怎样地来到芙蓉市?(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经验丰富的推销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怎样的芙蓉市?(风

10、景如画的)怎样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叶?这是运用缩句来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问题。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如:例2勤劳的农民伯伯在田野里割金黄的稻子。谁干什么:农民伯伯割稻子。例3可爱的小孩儿在十字路口迷路了。谁怎么样:小孩儿迷路了。例4色彩斑斓的老虎疾速地跑进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什么干什么:老虎跑进森林里。例5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什么怎么样:雪花飘落。例6魏晋时期的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谁是什么:王羲之是书法家。例7云雾缭绕的牯岭镇是风景秀丽的地方

11、。什么是什么:牯岭镇是地方。区分了主干,枝叶就不难找了。如:怎样的农民伯伯在哪里割怎样的稻子?(勤劳的,在田里,金黄的) 怎样的小孩儿在什么地方迷路了?(可爱的,在十字路口) 怎样的老虎怎样地跑进怎样的森林里?(色彩斑斓的,疾速地,郁郁葱葱的) 怎样的雪花怎样地从什么哪里飘落?(鹅毛般的,纷纷扬扬地,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 什么时候的王羲之是哪个国家的怎样的书法家?(魏晋时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 怎样的牯岭镇是怎么样的地方?(云雾缭绕的,风景秀丽的)这里的“怎样”、“哪里”、“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等所指的部分就是句子的枝叶。二、缩句的要领和一般方法我们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

12、,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例8英勇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夺下泸定桥。第一步:读,读懂句子。用前面所说的六种句子主干的一般形式一一对照,在内心把握句子的主干谁干什么(战士夺下泸定桥)。此处读中感悟,可以培养语感。第二步:划,划出词语。用笔把句子中的词语一一划出,熟练了可在心里划出。即:英勇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夺下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划出词语这一步的好处是:1.有利于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2.有利于缩句时不会遗漏和错留。第三步:缩,“舍枝留主,缩到最简”。即:战士夺下泸定桥。这一步要指导缩到最简,需注意两种情况。1.可缩但没缩的。如例8如果缩成“红军战士夺下泸定

13、桥”是不对的,还没有缩到最简。因为“红军战士”是“红军的战士”的简写。2.不可缩的却缩了。有些特定的称谓或已约定俗成的词语,就不能再缩了。如例8如果缩成“战士夺下桥”也是不行的。第四步:读,读通句子。缩写句子完成后,还需要把句子读一读。此步读句子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语感。以简缩的句子去感悟原句内容的丰富,体会怎样使句子的表达丰富起来。三、缩句的若干技巧缩句除了应该讲透一般的方法和要领外,还要讲透一些“特殊”的技巧,这样,就能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句子和分析句子。1.缩到最简缩到最简,要做到去之务尽。去之务尽最要紧的就是找出句子中的所有枝叶。前面已述,句子的枝叶,一般可用“哪里”、“怎样”、“什

14、么时候”、“什么地方”等来找出。有些句子的枝叶隐藏的较深,不容易分辨,可用加“的”和“怎样的”等来进一步的区分。例9英勇的五壮士昂首挺胸地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缩句是:五壮士屹立在顶峰。而不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狼牙山”和“顶峰”的中间可加“的”,即“狼牙山的顶峰”,这样,修饰(枝叶)与被修饰(主干)的关系便明朗了;是“狼牙山”修饰“顶峰”。“狼牙山”是修饰成分,也即是枝叶,所以要去之。例10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扌契入我军阵地。缩句是:“391”高地扌契入阵地。而不是:高地扌契入阵地。之所以是“391高地”,而不是“高地”,是因为“391”和“高地”之间不能插入一个“的”,即“391的高地”,这是不通的。“391高地”是军事上,作战前对作战区地形、地貌的编制,是特定的称谓。所以不能去之。例11满面春风的商人坐汽车来到山清水秀的三河市。缩句是:缩商人来到三河市。而不是:缩商人坐汽车来到三河市。例11中含有两个动词“坐”和“来到”,都同施事主语“商人”发生关系,是连动句。缩的句子还没有缩到最简,可用“怎样的”把枝叶找出来。如:商人怎样来到三河市的?(坐汽车)即“坐汽车”是枝叶,是隐藏的较深的“枝叶”,而不是主干。自然,缩与原句例11相比,语言的丰富性是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去掉“坐汽车”改变了原句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