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45549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湖北孝感期末)2014年6月22日20时,李明给3个朋友分别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8小时。据此回答12题。1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2与乙朋友所在经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地点,其昼长与夜长的差值为()A4小时B4小时C10小时D14小时【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故D项正确。第2题,经

2、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相反的点昼夜长短相反,但差值相等,即该地与乙朋友所在地相比,昼比夜短4小时。【答案】1.D2.A读图,回答34题。3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解析】N处近地面等压线上凸,为高气压,气温低,M处向下凹为低气压,气温高,空气由N流向M,北半球向右偏,偏转为东南风。【答案】3.B4.A(2016兰州期末)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据此回答56题。5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3、规律B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6其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差异B水分差异C水热差异D太阳辐射差异【解析】第5题,自西向东呈现的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6题,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答案】5.B6.B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据此回答78题。7.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

4、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8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地球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BCD【解析】从题干的材料可知,澳大利亚的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两地的地理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这也是地理环境整

5、体性的体现。当两地地理环境相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互相引进。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的地表性质不同,喀斯特地貌为主的云贵高原储水条件不好,不适合桉树种植。【答案】7.C8.A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回答910题。9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A逐年上升B逐年下降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10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C降水量增加D太阳辐射增强【解析】本题组考查气温变化的趋势及影响。第9题,根据图中的曲线判断,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第10题,据图分析,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上升,这主要

6、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答案】9.D10.A11关于遥感技术在地理区域研究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A分辨各种地物的颜色,以便绘图B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用的图像和数字C大范围、快速地反映地物的状态和变化D广泛、大信息量地为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服务【解析】遥感不是分辨地物的颜色,而是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答案】A二、综合题(共56分)12某中学社团在暑假期间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如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1)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14分)地地气候特征形成原因(2)“考察”期间,图

7、中地正处于全年少雨的季节,原因是_。(6分)(3)、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6分)(4)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第(2)题,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第(3)题,地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疏林草原带。第(4)题,自然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反映了从赤

8、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地地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全年温和湿润形成原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受西风带影响(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雨林带地势高低(地形)(4)地域差异性由赤道到两极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8分)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资源和_资源。(6分)(3)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上游_;中游_;下游_。(12分)【解析】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答案】(1)DBCA(2)整体水土地(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精品地理教学资料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