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42052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区域空间规划是对由多个开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主要兴旺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历为我国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切实加强区域规划的调控功能,优化空间构造和开发秩序 2.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围,实现由物质建立规划向经济开展规划的转变 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 4.设立专门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外表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构造形式。其根本属性是:地

2、球外表的一局部,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围和界限。具有一定的体系构造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严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第二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开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进展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

3、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容 1区域开展条件分析区域开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根底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开展的根底,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开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构造和空间构造提供依据。调查根底数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开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开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开展阶段、区域产业构造和空间构造进展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根底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开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开展分析打好根底。评价及问题诊断3区域开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4、区域开展分析是在区域开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根底上,通过开展预测、构造优化和方案比拟,确定区域开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开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开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开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开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开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开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开展方向策略三、区域分析方法 数学的模拟法、地理学的比拟法、经济学的分析法第二章 区域开展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开展的影响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局部。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开展的必要条件,

6、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开展的自然物质根底。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开展的规模大小。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构造。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那么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从区域经济开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根底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

7、可持续开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涵:时空涵、社会经济涵、可持续涵:以供定需、需求量零增长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分配代际公平的三级涵:规那么公正、分配公正消费、投资、代际补偿代公平的大类:国际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国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开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

8、量评价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确实定P34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建立3评价标准与方法确实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等 以及局部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国生产总值等 二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根底是公平正义观、外部性经济理论和生态伦理,并表达了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原那么、协调性原那么和效益性原那么。协调政府补偿机制和市场补偿机制的

9、功能,完善环境立法是构建与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重要路径。1.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2.补偿标准:庇古税理论3.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第三章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资源导向/定位3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地域分工4区域利益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构造特色,产业构造: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根底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三大产业布局:生产力开

10、展的产物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P70-71,五大影响:市场导向、市场规模、市场地域围、市场环境、市场意识四社会根底设施水平,包括狭义根底设施、社会设施文教体卫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作用:经济开展道路选择、经济开展速度、经济开展水平、经济开展质量三、区域历史根底分析一区域开展历史根底分析的一般方法:横剖面方法P75二区域开展历史根底分析的主要容:区域历史沿革分析,区域开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区域开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开展的作用人口对区域开展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

11、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构造,进而影响区域生产构造;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开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1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

12、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影响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战争、饥荒、瘟疫等年龄构成对区域开展的影响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表21。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22。这两种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对区域开展的影响:表现在劳动适

13、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立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开展和生产布局特征。4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14、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开展的自然根底,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四劳动力供给分析:1.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2. 劳动力资源质量;3. 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4. 教育本钱与收益五人口分布分析: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分布与区域开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三、

15、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那么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在能力。第四章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及其类型1.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良硬技术。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良软技术。P110-111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2. 技术进步的类型: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