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409877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各专业组的初稿合并稿1)二O一O年三月十一日目录第一章 背景和意义5第一节 现实基础5第二节 发展环境6第三节 重要意义6第二章 总体思路8第一节 指导思想8第二节 基本原则8第三节 发展目标9第三章 构建一体化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11第一节 加速铁路建设11第二节 完善公路网13第三节 提升航运运输能力14第四节 加强航空建设15第五节 构建城市间的快速公交网16第六节 建立综合交通枢纽17第四章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19第一节 加强电力建设19第二节 加快油气管网和应急调峰相关设施建设21第三

2、节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2第四节 提升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23第五章 构建区域水利保障体系25第一节 提高防洪排涝标准25第二节 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26第三节 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设27第四节 改善区域水环境28第六章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9第一节 提高城市供水能力29第二节 加强污水及垃圾处理30第三节 积极利用燃气30第四节 提升城市热网供热能力31第七章 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32第一节 构建区域信息一体化高速公路32第二节 深化信息技术跨区域应用33第三节 优化区域信息一体化的支撑环境36第四节 加快信息产业化步伐。37第八章 保障措施39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39第二节 加大

3、财税支持力度39第三节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39第四节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40第五节 构建共建共享机制40第六节 推进规划实施40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对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发挥省会合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作用及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带动安徽奋力崛起。加快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发展后劲,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

4、本规划以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建共享,着力谋划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加快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引领和推动经济圈发展,实现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发展、协同推进。构建合肥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随着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周边地区会逐步融入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覆盖和影响的范

5、围将扩大至北到淮南、蚌埠,东到滁州、马鞍山,南到安庆、芜湖、铜陵的更大区域。鉴于此,本规划范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并考虑与周边其他地区的衔接。规划期为2010年至2015年。第一章 背景和意义第一节 现实基础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圈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稳步推进,综合交通框架初步形成。沪汉蓉高铁、宁西、淮南、水蚌、合九、淮阜等铁路贯穿全境;合宁、沪蓉、合徐、合铜黄、合巢芜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共计680公里,占全省的1/4;骆岗机场运行良好、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如火如荼,航空港形成在望;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南有长江,北有淮河,中有巢湖、裕溪河入江,瓦埠湖、东淝河入

6、淮。2、能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注:请能源组及相关单位提供本处内容)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经济圈内航道网络密集,“两干一支”长江干流、淮河干流、合裕线等水运主通道穿境而过。拥有合肥港、巢湖港、淮南港、六安港及安庆桐城港区等地区性重要港口,初步形成以矿石、矿建、水泥运输为主的港口群。截至2008年底,境内完成港口吞吐量6232万吨,占全省的近1/4;拥有生产型泊位433个,1000吨级深水泊位4个。4、信息化设施快速发展。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电话、宽带“村村通”工程迅速推进,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金财、金保、金盾、金水、金土等

7、“金”字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深入,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市城市框架基本拉开,5市建成城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经济圈人口达 万人,5市城市道路面积 公顷,绿地面积 公顷,自来水厂 个,供水能力 万m3/d,垃圾处理厂 个,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增强。(请城市基础设施组及相关部门提供本处空白数据)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经济圈内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对滞后,未形成一体化基础设施格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仍较突出;三是未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格局。第二节 发展环境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

8、化加速发展,城市群或城市圈在区域竞争中地位日益突出。加快城市群发展,发挥城市圈在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经验和重要途径。合肥经济圈居皖之中,是连接江淮,贯通东西的战略节点,是联结皖北、皖中、皖南的重要支点,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核心增长极的作用。目前,合肥经济圈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合作共识已经形成,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加快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当前,合肥经济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良好机遇。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措施将长期实施,投资重点继续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合肥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获得相应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中部崛起战略中,

9、对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为合肥经济圈加快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难得机遇。三是合肥作为我省省会,近年来快速发展,首位度不断提高,在全省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能够发挥核心增长极的带动辐射作用。四是合淮同城化、合肥经济圈等先期经济一体化建设已经启动,为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节 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加快合肥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合肥经济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进程;构建完

10、善的能源供给网络等。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促进和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其次,有利于加快构筑区域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合肥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挥经济圈内各城市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形成、发展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基础性作用。第三,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合肥经济圈在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背景中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和引导城市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市合作,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和提升安徽核心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加速安徽崛起。(本节意义部分应丰富,进一步提炼;另,可增加对承接产业转移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二章 总体思路(以下思路性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提炼,重点在如何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圈的“圈”字上下功夫;另外,还要在新的建设方式、建设目标上下功夫)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为宗旨,以构建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为目标,以跨地区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按照“共建共享、多赢发展,突出骨干、主辅配套,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整合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创新一体化的共建共享体制,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利用的新模式,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确保合肥经济圈快速崛起,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12、区率先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设施条件。第二节 基本原则按照以上指导思想,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共建共享、多赢发展的原则。理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加快合作共建步伐,促进多赢,努力形成以上级政府为主导、同级政府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合作共建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打破地区间壁垒,积极整合区域资源,突出优化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结构优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集约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坚持突出重点、主辅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跨地区的重点工程,以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配套工程建设,以配套

13、工程建设完善重点工程功能,形成以骨干工程为主体、配套工程为辅助,主辅配套、有机衔接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坚持统筹协调、提升服务的原则。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积极采用现代服务手段,创新现代服务方式,促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着力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体系。第三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总目标,以创新一体化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充分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区域资源为主要手段,以快速通道、重大枢纽、高效运输系统、骨干给排水工程、重点能源工程和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构建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

14、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展望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二、具体目标以下具体目标内容,定性的有了,但还不够,需要加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出定量化的、形象化的目标。1、交通。以建立“1小时通勤圈”为目标,建设以合肥枢纽为中心,联系六安、巢湖、淮南、桐城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间的“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城际快速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信息、服务、管理共享互动,实现区域交通网络同城化。2、

15、能源。实施“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战略方针,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3、水利。按照“保障优先、适当超前、人水和谐、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支撑合肥经济圈快速、可持续发展,将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全省水利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区。4、信息。以率先建成“数字合肥经济圈”为目标,在“?纵?横?环”光缆干线基础上,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经济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络,形成区域信息一体化大格局。5、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发展,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缺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修改、调整、充实)第三章 构建一体化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各章标题后,应撰写建设思路和目标,考虑到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