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37637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扭转学生的叛逆心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摘要: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新课改把“综合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是针对这一痼疾开具的一剂良药。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贯彻为不同窗段的“语文综合实践 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感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在有些 地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尚未引起高度注重。笔者从不想为、不肯为、不能为三个层面进行归因分析,指出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推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在。通过实践摸索和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提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三条基本方略:第一是精心设计活动意图,第二是尊重实

2、践活动规律,第三是保持语文教学本色。 核心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一、 令人担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6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作文题目如下:想一想,你都参与过哪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定会有某些情景,某些人,或是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 象的人、事或情景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真实的感受。规定:1自拟题目。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体现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字。 统一阅卷时放宽评分原则:只要选材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均为一类 文(即0-6分);选材内容不符,但与学校活动有关,即为二类文(2-0 分);完全跑题,则为三类文(-4分);体现字

3、数少,与题目规定毫无关系,定为四类文(3-分)。评卷成果触目惊人: 分数段3028分527分41分2018分17分如下人数(285)155814728比例5.220.35%24.56%.82%从此表可看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水过地皮湿, 至于用它做素材写作文更是缺少严谨的训练。二、 蓬勃发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一味的环绕教材学习语文,导致课程内容枯燥、学习方式单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缓慢。教师苦、 学生累、效率低, “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学已经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新课改把“综合性学习”引

4、入语文教学,是针对这一痼疾开具的一剂良药。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是实现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的的重要途径,对于形成学生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的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收集和解决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伙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原则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感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团结合伙、敢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倡导。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综合性 学习”贯彻为不同窗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的内容和方式,

5、凸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正如语文课程原则指出的那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目前,理论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价值取向均指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措施,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原则在阶段目的中,针对每个学段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段均有所发展,既是师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学方式,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但是,在有些地区

6、、有些学校、有些教师那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尚未引起高度注重,语文教学仍然处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死记硬背 为重要方式”的状态。我区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作文得分状况就证明了这 一点。 三、 遭受冷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受冷落的因素,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不想为注重限度不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耗费时间不少、费力不小,但见效很慢,因此不支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不肯为组织过程繁琐 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联系 场地、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等等。过程繁琐、组织困难、工作量大,许多教师

7、因此而放弃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不能为教学把握不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新生事物,它具有哪些特点、遵循如何的原则和规律、采用如何的模式、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业成绩,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想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不懂得如何开展,虽然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 综合以上三种状况,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的实效性不强,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协助不大。学校,教师, 学生看不到效果,索性放弃,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变化现状的突破口就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四、做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精心设计活动意图

8、活动意图不明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差的一种很重要的因素。此前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安排活动内容所耗费的心思要远远不小于设计活动意图,由此导致有些活动内容很充实、形式很新颖,但目的不强、意图不明,热热闹闹之后学生收获不大。因此,提高“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一方面要明确活动意图,树立通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此基本上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例如:第五册“感受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个活动,不能简朴的停留在“感受爱”的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爱的过程,锻炼学生发现爱、欣赏爱、品味爱、体现爱、传递爱的能力。按照这个意图设计活动,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步体现爱, 在

9、传递爱的同步升华爱,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然得到显现。 (二)尊重实践活动规律 一方面,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设计、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她们发明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舞台。“给她一种机会,她会还你一种奇迹”这句话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止一次的被证明。 另一方面,实践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色。语言和文学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必然无法脱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的学习总是随着着语文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干达到

10、统一。 第三,综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这里所说的综合不是简朴的几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综合,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的语文学科与其她学科的综合,是学习与实践的综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是个人探究与团队分享的综合。例如:爱我中华凝望历史的天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调查走访老区人民、编辑整顿英雄事迹、举办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爱国情怀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都是课堂上和课本里无法得到的。 (三)保持语文教学本质虽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但就本质而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的,而非其她别的。因此,设计和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1、必须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保持语文性,不能混淆于其她活动, 从而减少其实效性。 如寻找英雄的足迹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故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环节,为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听、 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使综合实践活动仍然有浓厚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源白其实效性,即切切实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的课程价值和课程形态,摸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略和呈现形式,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广阔、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

12、这种学习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为此,应十分注重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重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赐予人们诸多的美丽和灵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自然环境中净化心灵,健康成长。 在春天就以“寻找春天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学生来到田野中让孩子们已经开始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了。同步借机告诉她们要多角度去观测,还要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活动结束同窗带回了独特的对春天、对生命的感受。回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在教师的指引下,找来大量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影像等, 体验风土人情。让同

13、窗们去体验家乡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请村中的长者讲述村中过去的事情,如何与自然灾害做斗争,村民如何团结生产、如何省吃俭用让同窗们去体验农村特有的狮子舞、木版画甚至某些小吃,通过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对农村的发展有所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最后,让同窗们根据自己对家乡的结识,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写出作文,这样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避免了以往作文的空洞现象 追踪社会热点。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生活,联系自己身边的、人们共同关怀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诸如:某些重要的会议、神舟飞船、春节晚会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我们作了某些积极的努力和摸索,基本形

14、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系列,即依托教材,贯彻综合实践活动;链接生活。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记得海尔德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就恍若穿越了时光隧道;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回到了诗情画意的那一刻。五千年文化积淀,诗词已经灿然成古代文化最亮丽的珍珠,而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辉同样,熠熠生辉。 在教学中,如何挣脱千百年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老式诵读教学模式,让古老的诗歌在我们的教学创新中呈现出美丽的诗情画意呢?我尝试了多种语文教学多种措施来进行小学高年

15、级古诗教学。 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均有它产生的社会本源和性格本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具体简介,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并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本。可以说,充足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如果不对背景加以探究,就会沿袭始终以来的理解: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其实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履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本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她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她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她上任后,又多次祈求解除宰相职务,并在复出后的次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尚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什么时能返家乡、挣脱纷繁的仕路而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