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375438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骨伤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骨伤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骨伤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骨伤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总论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边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第一章:发展史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措施,合用夹板固定。2、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对的的分层缝合,对的包扎4、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5、 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6、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7、 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 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多种创伤性因

2、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构造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映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内伤:气血、脏腑、经络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对的,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损伤时间新伤:是指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受损部位破损状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受伤限度轻伤、重伤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1.损伤的

3、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构造、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 诊断一损伤的症状体征.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的症状体征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边筋肉的疾病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 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三.骨与关节检查法1

4、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限度的紧张度。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可以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御阻力(轻度瘫痪)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御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级:能抵御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2. 临床检查措施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3.关节活动范畴测量:中立位法、邻肢夹角法第四章 治疗措施一.药物治疗、内治法分期: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

5、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健筋骨为主。2.用药用方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损伤可复元活血汤;腹部尊尚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用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味。归尾兼生地,槟榔

6、赤芍宜; 四味堪为主,加减任选移。乳香并麦药,骨碎以补之; 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 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 脘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 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 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 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肢; 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如阻隔,大黄枳实推; 小便如阻塞,车前木通提; 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 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 苎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 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 二 手法1. 正骨手法:拔伸(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晃、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2. 理筋手法的功能:活血散瘀、消肿止

7、痛,舒筋活络、解除痉挛,理顺筋络、通利关节,松解粘连、通利关节,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夹板固定(重点)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四肢闭合性骨折(涉及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解决伤口闭合者;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症: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伤肢远端脉搏单薄,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3.夹板材料: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

8、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能被X线穿透三.扎带捆扎后规定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m,顺序为中间、远端、近端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密切观测伤肢的血运状况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避免压迫性溃疡发生。注意常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m的正常移动度。定期进行X线检查指引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夹板固定期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状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原则,即可解除夹板固定。五、骨牵引: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运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达到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第五章 创伤急救1、 现场急救五大

9、技术:保持呼吸道畅通;止血、包扎、固定、搬运。2、 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3、 创伤救护的环节: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并积极避免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4、 急救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止血措施(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包扎,固定,搬运。各论第六章 骨折 概论、骨折:骨的完整性或持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2、病因病机: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骨折多在在同一平面),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构造的单薄处,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骨折多在不同平面)、肌肉牵拉,合计应力。)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构造特点,骨骼自身的病变3、骨折移位:

10、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骨折的分类1)根据骨折断端与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2)根据骨折的损伤限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小朋友,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和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状况相似)、嵌插骨折(常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折(脊柱、跟骨)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限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稳定骨折:复位后通过合适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

11、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周内),陈旧性骨折(23周以上)6)根据受伤前骨质与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8)骨折移位的分类: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4、骨折的诊断要点:1.病史:有外伤史。.临床症状:局部可见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3.体征: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4辅助检查:X线检查。CT、MRI检查。5.骨折的局部状况: (1)一般状况:疼痛

12、、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性: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只要一种浮现)6.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边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变化,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7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因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8.骨折并发症之周边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

13、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浮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浮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浮现足下垂)9.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10.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三期: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周后来)1.骨折的临床愈合原则与骨性愈合原则:1)临床愈合原则:(第、4项的测定须谨慎,避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持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状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分钟,下肢能

14、持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持续观测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测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骨折的骨性愈合原则:具有临床愈合原则的条件;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12.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限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措施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年龄、健康状况。13.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伙。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5.骨折的复位原则: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构造,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

15、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阻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原则: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成人不适宜超过0,小朋友不适宜超过5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长度:小朋友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上肢骨折一.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3处,尤以幼儿多见。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周)。较大小朋友或成人需复位,常用“”字绷带固定-6周。二肱骨外科颈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