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的分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36834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传染病的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传染病的分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 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 危害严重的37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 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 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 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 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麻疹、流行 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 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 防、控制措施。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破麻布,百钩悬;(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吸脑肝。(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

3、吸虫、乙脑、 乙肝)灰犬热,红梅寒,(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 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艾滋坛。(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 炭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 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

4、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 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发现传染病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提供的服务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 人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医疗机构发现传染 病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 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4

5、)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 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2)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 控制传播措施。(3)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 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的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

6、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 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 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 标签上注明;(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

7、交由专门机构处置;(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 机构处置;(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 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 集处理;(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 包装物,并及时密封;(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 取出。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

8、法的示意 图或者文字说明。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 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 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 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 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 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 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

9、至暂时贮存地点。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 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 专用运送工具。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 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 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

10、接触医 疗废物;(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五)易于清洁和消毒;(六)避免阳光直射;(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 保存转移联单。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 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 料至少保存3年。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

11、和消毒处 理。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 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 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 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 毁形处理;(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 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

12、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 围及严重程度;(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 进行处理;(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 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 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 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 防范

13、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紧急处理措施1、2、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是,负责人必须立即上报医疗废 物管理委员会;3、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要组织有关人员确定流失、泄漏、扩散好的医疗废物的 类别、数量、放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5、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6、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污染;7、8、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其它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

14、域,以防扩大污染;9、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重区 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10、11、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12、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对环境造成污染时,应及时向环境保护行者主 管 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险的单位和居民通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结 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的事件的发生。13、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 48 小时内向所在 地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导致 1 人以上 死亡或者 3 人以上健康损害,应当在24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 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