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359436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试卷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9.A 20.D 21.C 22.D 23.A 24B二、填空题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气机,升降出入3后天,先天4皮,筋5心6正气,邪气7辨证求因8刺痛9阳盛而阴未虚10阴阳互根互用三、名词解释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4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5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2、的本质进行治疗。四、问答题1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主要表现在(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分布(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3) 调畅情志(4)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2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一)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多发为情志病证(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中医基础理论试卷2参考答案一、

3、 单项选择题二、 名词术语解释1 辨证论治:辨证,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3 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4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5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4、外感病邪的统称。6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7 三因制宜:即所谓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三、 填空题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藏而不泻,满而不实3泻而不藏,实而不满4肾,脾5任脉,冲脉6辨证求因7正气,邪气8心肝脾9邪气盛,邪气亢盛10阴盛而阳未虚11总原则,具体体现12阴阳互根互用四、问答题1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主要表现在(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分布(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3) 调畅情志(4) 促

5、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2瘀血是怎样形成的?其病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瘀血的形成:(1)血出致瘀 (2)气滞致瘀 (3)因虚致瘀 (4)血寒致瘀(5)血热致瘀 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色紫暗 (5)可表现出肌肤甲错及脉象上的某些异常,如涩脉或结代脉等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3.D 14.A 15.D 16.D 17.B 18D37.D 38.D 39.A 40.B 二、双项选择题6.AB 7.AD 8.AB 9.DE 10AD三、填空题1李东垣,张从正2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3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4肝为刚脏,肝主升发5思,口6气的推动作用,气

6、的固摄作用7手走头,足走腹8劳力过度,劳神过度9伤寒,中寒10缓则治本,急则治标四、名词解释1形神一体观:形体则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2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津),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4乙癸同源:肝

7、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5血主濡之: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6十二经别: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7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8五志化火: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

8、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9感邪即发: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10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五、问答题1异病能同治吗?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2试述气的推动作用的生理意义。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

9、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等等都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气能推动和激发人体所有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表现在气以自身的运动来推动精、血和津液等有形物质的代谢,说明了气的推动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3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入,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入,易伤阳气。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

10、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二是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4如何理解“大实有羸状”。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现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

11、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中医基础理论试卷4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7.B 38.D 39.D 40.C 二、双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1证: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2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3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

12、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4神: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5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所以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6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观”的整体观。7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 的一类细微物质。8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

13、、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9阴中求阳:椐阴阳互根的原理,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谓之阴中求阳。10至虚有盛候: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现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四、填空题1木,木2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3谷气,清气,胸中4头面部,胸腹腔5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6不通则痛7正气,邪气8阴阳两虚9阳病治阴10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五、论述题1何谓阳盛格阴?试述其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

14、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治法治则:反治法。寒因寒用。2试述肾精的来源及生理功能。来源:精,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人出生后,机体由脾胃的运化作用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 生理功能: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所气化。3血液运行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述之。(1)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属阴而主静,血的运行需要推动的动力。 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