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35244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强煤矿南下山设计方案书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雄县富强煤业有限公司 南下山设计方案目 录前言第一章 采区概况第一节 基本情况第二节 采区现状第三节 地质特征第二 章 采区设计第一节 采区开拓第三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第三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第一节 采区布置第二节 采煤方法第三节 巷道掘进 第四节 采掘接替第四章 通风与安全第一节 采区通风第五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风设备第一节 提升设备第二节 通风设备第三节 排水设备第四节 固定空气压缩设备第六章 电气第一节 供电电源第二节 电力负荷第三节 井下供配电第七章 安全及灾害防治第一节 防灭火第三节 粉尘防治第四节 瓦斯防治与矿井安全仪表第五节 电气安全第六节 提升运输安全 南下山设计方案前 言一

2、、设计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结合矿井具体情况,尽量简化生产系统,缩短投产时间。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工作面生产能力,使之做到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环节畅通,使矿井达到正规、安全稳定生产的目的。使矿井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重点放在主要生产环节,力求从简,经济实用。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4、根据矿井的煤层赋存状况和开采条件,开拓合理布署,充分利用原有井巷工程,节省矿井井巷工程量,减少投资。5、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矿井设计的有关规程、规范及规定。提

3、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安全设施、设备,提高矿井综合抗灾能力。二、编制依据1、镇雄县坡头镇富强煤矿关于编制镇雄县富强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 2、云南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2008年3月编制的云南省镇雄县富强煤矿勘探报告(以下简称勘探报告);3、原富强煤矿2007、2008、2009年度瓦斯等级鉴定证书;4、煤矿安全规程;5、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 采区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一、采区位置;1;地面位置、井上下对照关系表水平、采区1136水平工程名称南下山采区地面标高12861531井下标高11101020采区平均埋藏深度(12861531)2=1408.5 (1110+1020)2=1065140

4、8.5-1065=343.5 采区平均埋藏深度343.5m。地面的对应位置建筑物地表无建筑物,以旱地荒山为主。井下对应位置对掘进巷道的影响对掘进无影响邻近采掘情况对掘进巷道的影响对掘进无影响2;采区相邻关系、南下山采区(上部车场绕道)NW向与主平硐503m处连通。采区W艺抵井田边界5号矿界点。采区SE艺下部与二采区(未采)相邻。采区NE抵达二采区(轨道上山)煤柱。采区NW向(50m煤柱)与北大巷相邻。采区回风巷(未掘)与一采区回风上山连通。3;采区,走向长约1200m,倾斜宽约250m,煤层倾向南东、倾角1823,平均倾角20。第二节 采区现状南下山采区开采C5b煤层;C6b煤层。系统不规范,

5、通风系统;主平硐南下山上部车场轨道上山601回采工作面运输巷601回采工作面风巷回风上山北大巷总回风上山风井地面。已形成轨道上山170m;回风上山100m;601回采工作面回采后走向长度余下70m未采。因停产采区巷道断面缩小,现轨道上山维修扩巷已100m,巷子断面4。由于多种原因于2010年停采至今。 存在问题;南下山未能实行独立回风系统。第三节 采区地质1;地层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岩性简述地层分布厚度(m)界系统地层名称代号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主要为冲积层、坡积层、残积层及崩塌层的堆积物组成。不整合缓坡地带及山间凹地。030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灰岩及白云岩。中部

6、为杂色砂泥岩、粉砂岩。下部为灰色石灰岩,含泥质灰岩。分布于向斜的轴部及东、西两翼。100下统永宁镇组T1y上、下部为灰色、青灰色灰岩、泥质灰岩,具虫迹化石。中部为杂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分布于向斜的东、西两翼。260500飞仙关组T1f紫红色、灰紫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绿色泥岩、泥质砂岩及浅灰色灰岩等,上部含钙质。出露于向斜构造的两翼中上部。340460卡以头组T1k顶、底为浅灰色生物灰岩。上部、中部为灰绿色、夹灰紫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含钙质。出露于向斜构造的两翼中部。31044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线

7、),含大量腕足、瓣腮类动物化石。出露于向斜构造的两翼中下部。3560龙潭组P2l深灰色、灰色粉砂岩、泥质砂岩、泥岩及煤层(线),含菱铁质结核及大量植物碎片化石。假整合出露于向斜构造的两翼下部。125170峨嵋山玄武岩组P2浅灰色、暗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岩,顶部夹紫色凝灰岩。底部常为一层褐铁矿化凝灰岩。假整合1045上统茅口组P1m浅、深灰色石英岩、生物灰岩,夹燧石、硅质条带和结核,含大量蜓类动物化石。出露于向斜构造的两翼边缘带,出露不全。151337 2;构造南下山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90220,倾向100130,倾角1823。倾斜地层,倾角变化不明显。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

8、为简单类型。3;煤层 (1)C5b煤层为半暗半亮型煤,中夹亮煤条带,内生裂隙发育,局部充填方解石薄膜和黄铁矿结核。煤层厚度0.800.90m,平均厚度;0.85m直接顶板;一般为粉砂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厚度1.802.90m,平均厚度;0.85m 底板;以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炭质泥岩。厚度1.0m。F=35。(2)C6b煤层煤层为半暗型煤,以暗煤为主,夹少量亮煤条带,裂隙不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含少许黄铁矿结核,煤层结构单一、呈参差状断口。 煤层厚度0.90m1.58m,平均厚1.26m。直接顶板;一般为深灰色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厚度0.80m。F=35。直接底板;为浅灰色泥岩。

9、厚度0.80m。F=35。 富强煤矿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煤层编号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硫发热量Qgr,d(MJ/kg)煤类编号浮煤Vdaf(%)St,d(%)C5b原煤0.210.930.64(11)24.0335.2431.07(11)10.7115.5213.05(11)0.902.221.7421.4429.2224.24WY03浮煤0.521.320.74(11)7.1219.2712.66(11)8.489.809.21(11)0.431.040.6428.8434.0931.69C6b原煤0.261.760.86(9)23.1836.3430.07(9)11.541

10、5.6112.99(9)1.095.422.8420.9826.8823.93WY03浮煤0.681.160.85(9)6.2117.6510.82(9)7.769.669.02(9)0.561.210.7929.5033.6132.02注:四 水文地质矿区处于赤水河与简车河(母享河)中部分水岭地带,处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大气降水是矿区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岩溶裂隙等入渗补给,呈层流或岩溶裂隙流、管道流形式径流,在有阻水岩层、断裂或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岩溶泉或溶洞泉形式排泄。在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分布区,大气降水在裸露地段

11、渗入,顺层面及构造、风化裂隙面径流,遇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泉形式呈分散状排泄,因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露头地段均分布于分水岭西侧,为逆向坡地形,且地形坡度陡,切割较深,沟谷发育,出露和分布面积有限,因此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而不利于补给。矿区为单斜构造,断层不发育,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均为裂隙弱含水层。老窑开采方式以平硐开采为主,积水总体较少,茨梨沟在矿区南部由东向西切割各含水层,在矿床开采中后期、可通过塌陷裂隙侧向补给,对矿坑充水有一定影响,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033.3m。主采C5b、C6b煤层331和332资源量计算的最低标高为+950m,矿区内煤炭资源大部分位于最低侵蚀

12、基准面以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246m3/d(93.6m3/h),最大涌水量为3033m3/d(126.4m3/h)。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以弱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瓦斯、煤尘与自然发火1、 瓦斯涌出量:根据邻近同层面开采实测,其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23M3/T。2、 煤与瓦斯突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云南研究院二OO八年三月做的云南省镇雄县富强煤矿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得出富强煤矿底板标高在+1132m以上的C6煤层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内C5煤层不具备突出性。3、 据勘探地质资料,C6号煤层属无自燃发火自燃发火煤层。1、 煤尘爆炸性:煤层无爆炸危险性。第二章 采

13、区设计第一节 采区开拓一、开拓方案南下山采区上部车场已形成,沿C5b煤层布置南下山采区轨道下山(=18)已掘进200m(巷道因矿压断面缩小需维修,现已维修80m)、沿C5b煤层布置南下山采区运输下山(=18)、沿C5b煤层布置南下山采区回风下山(=18),三条下山均在+1010m落平,而后在+1070m布置南下山采区中部车场,在+1040m布置南下山采区下部车场与采区水仓。南下山采区回风下山在+1115m水平沿C5b煤层补掘280m通过北大巷顶板与一采区回风上山连通;以40m垂高划分区段。南下山为EW两翼采区,南下山采区回风下山以W为601、602两个炮采工作面,南下山采区运输下山以NE为603、604两个机采工作面,南下山采区采用下山开采。南下山采区上部车场标高+1110.m,全长70m,安装绞车。轨道下山全长250m,承担采区运料、排矸、进风、等任务兼做安全出口;运输上山安装刮板运输机承担采区运煤、进风、行人等任务兼做安全出口;回风斜井井口标高+1345.000m,倾角22,全长167m,配备矿用隔爆对旋式轴流通风机,承担矿井回风任务兼做安全出口。投产时在C5b煤层EW两翼分别布置一个炮采工作面和一个机采工作面。二、开采顺序井田开发应本着“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合理布置,统筹安排”的原则考虑,先期开采C5煤层,后期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