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34016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沈同:齐国大臣。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 (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2、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诚:真是。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女:同“汝”。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

3、“”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 。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 (五)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4、。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注释: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1)有一个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成语就是从本章简化而来,这个成语是。孟子认为要让齐王“之善”,仅有一个人不能有多大影响,这句话是“。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5、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注 端:开头,起。因贼:伤

6、害(1)孟子把“、” “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八)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1)按孟子的

7、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 ,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 (2)为什么孟子说“禹 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九)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

8、水道。 (1)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十)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

9、惠王上五)【注】晋国天下莫强焉当年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比晋国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建立诸侯国。魏独得晋国的故都,所以梁惠王还自称其国为晋国。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在东方,于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魏申被俘虏而殉国。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在西方,被秦国袭击,割去河西七百方里的土地给秦国。 南辱于楚在南方,又于襄陵被楚国打败,失去八座城池,饱受侮辱。 比,音b,为、替。一,全部。洒,音x,洗也,洗雪(1)本章孟子提出了:“,” 的“养民”措施和修习“”的“教民”措施,体现了其“仁政”思想。(2)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10、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并正面提出君主只要讲“”就不会出现“”“”的严重后果。(2)概括文章主旨。 (十二)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11、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1)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因国君任用贤人时,会出现“,”现象,国君在任用贤人时,首先得到国人的认可,然后 “”最后“”。(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12、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用“”和“”进行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这里的“推恩”,指的是“,”。(2)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