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9.69KB
约13页
文档ID:493330422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汇总_第1页
1/13

第一章 绪论1、概念(1)、工程地质学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 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2)、工程地质条件 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3)、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4)、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 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影响人类 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压覆矿产调查等等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① 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②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③ 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④ 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⑤ 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⑥ 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4. 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① 区域稳定性问题② 地基稳定性问题③ 斜坡稳定性问题④ 围岩稳定性问题5.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 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 稳定性的影响(2) 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 环境影响评价—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6. 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 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7. 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 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有哪些?① 内动力地质运动:构造、地震、岩浆与变质作用②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华、剥蚀、搬运、沉积与固结成岩作用2、 阐述我国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分带的规律性?(1) 、地壳厚度:最厚为青藏高原,由西向东逐渐变薄(2) 稳定台块与褶皱造山带的基本轮廓地台:华北、扬子、塔里木大的三块地台;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地台的一部分;南海的南 海地台褶皱区:① 准格尔①准格尔--兴安褶皱区(蒙古褶皱带的一部分);②秦祁--昆仑褶皱区;③ 青藏昆仑褶皱区;④喜马拉雅褶皱系;3、 我国工程地质条件的组合类型有哪些① 第一阶梯:高原冻土型② 第二阶梯:干旱内陆盆地型、黄土高原型、红色盆地型、岩溶高原型③ 第三阶梯:冲积平原型、滨海平原型、海口三角洲型、丘陵与山间盆地型4、 阐述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在长期的自然地质发展演化中形成,具有区域性规律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带性,它控制 着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性内、外力地质作用影响工程地形的形成与演化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控制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与演化第三章 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1、活断层? 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约10万年)、不久将来(100年内)可能重 新活动的断层。

注)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且断裂两侧有明显位移2、 断层的作用表现?① 对岩石稳定性与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② 可能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汇聚的场所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 区,常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石油3、 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4、断层要素包括有哪些?断层面、断层带、断层线、断盘(上、下盘)、断距5、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有哪些?(1)地貌上的特征 下降盘前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若经剥蚀,就会形成断层三角面地形另外, 山脊错断,断开,河谷跃水瀑布,河谷叠瓦式结构方向突然转折等,可能是断裂错动在 地貌上的反应(2)地层特征 岩层发生不对称重复 岩层被错断 岩层沿走向突然中断 不同性质的岩层突然接触(3)断层伴生结构 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常见的有牵引弯曲、断层角砾、糜棱岩、 断层泥与断层差痕(4)水系 河流遇断层而急剧改向,甚至发生河谷错断现象湖泊、洼地呈半珠状排列,往往 意味着大断裂的存在;温泉和冷泉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线性分布小型侵入体6、请简述断层的工程评价。

① 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② 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由于上下盘的岩性与运动,易产生不均匀沉降③ 隧道工程易发生崩塌④ 可能发生新的移动,影响建筑物稳定7、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哪些?(1) 沾滑型活断层① 间歇性突然滑动,常伴有地震活动,也称为地震断层② 一般发生在强度高的岩层中,断层带固锁能力强③ 发生断裂特征:深断谷、裂谷、板块接触带(2) 蠕动型活断层① 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② 一般发生在去强度较低的软岩中,断层带固锁能力弱③ 一般无震发生,可伴有小地震8、活断层的鉴别标志有哪些?(1)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标志丨、地质方面① 最新沉积物被错断第四系中、晚期(Q2-3)的沉积物被错断,均为活断层 注:第四系:全新世: Q4更新世:晚:Q3中:Q2早:Q1② 断层破碎带构造形迹活断层形成较晚,构造带物质欠固结欠胶结状态,较为松散 表现出构造岩片理化、透镜化,断面新鲜无风化、第四系物质牵引弯 曲等③ 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II、 地貌方面① 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② 地貌单元的分解和异常III、 水文地质方面 断层带构造松散,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常分布泉、温泉、植被发育现象 断层为深大断裂,深水循环将导致水化学异常(2) 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动标志地物错断古代建筑物破坏、错断、掩埋等情况调查(3) 微震及地形变测量① 设置密集的地震台网,监测微震震中位置用以判断活断层②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和三角洲量在可能活动断层两侧进行地形变测量(4) 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标志断层活动,可导致物理化学变化,如放射性异常、重力、磁力、低温等物理异常。

通过测量分析,可以间接作为活断层的佐证9、 活断层的调查研究方法有哪些?① 现有资料查阅② 航卫片解读③ 区域地质调查④ 现场勘探⑤ 年龄测量⑥ 检测等10、 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① 建筑物场地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② 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断层时尽量使大角度相交,尽量避开主断层③ 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石,选择“安全岛”重大建筑物布置于下盘④ 采用抗震强的建筑结构形式第四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基本概念(略): 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区、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地震烈 度2、地震有哪三常用的分类方法,简述各种分类?(1)按成因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2)按震源深度潜源地震 0--70km 中源地震 70--300km 深源地震 >300km(3)按震级M大地震 M>=7 中地震 5<=M<7 小地震 3<=M<5微地震1<=M<3 超微地震M<=13、 简述地震体波和面波,以及其传播方式和发生的前后顺序?体波:通过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在介质的界面或自由面传播发生顺序:杂波T纵波T横波T面波4、 请简述压缩波和剪切波含义和特点?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剪切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剪切波(横波)压缩波(纵波)传播速度较慢较快通过介质固体固、液、气体地面振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5、我国强震发生的地质条件?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地质条件(1) 强震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① 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交汇部位② 活动性深大断裂的转折部位 ③活动性深大断裂的端部或其它锁闭段(2) 地震与陷落盆地的关系① 倾斜断陷盆地的较深、较陡一带断裂的最大断距段上② 两盆地隆起地段两侧③ 断陷盆地的锐角尖端,多组断裂交汇部位④ 受不同方向的断裂控制,内部构造较强的复合盆地凹陷带上(3) 强震产生与深部构造有关 地壳深部构造活动和受力状态,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更直接的因素分布地区①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② 西南地区③ 西北地区④ 华北地区⑤ 东南沿海6、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有哪些?① 环太平洋地震带②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地震带)③ 大洋海岭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7、 简述减轻地震灾害途径① 地震预报 ②地震工程途径8、 简述地震场地破坏效应(1) 地面破坏效应:破坏性地震如果震源较浅,断层错动可以直达地表造成地表错动, 对建于其上的房屋、大坝、道路、管线等造成直接破坏。

2) 地基失效:如果建筑物地基强度很低或地震动加速度很大,就会导致地基承载力 的下降、丧失以至变位、移动,由此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即属地基失效造成的破坏3) 斜坡破坏效应: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9、 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① 基岩上地震幅值小,持续短,震害轻② 深厚覆盖层上地震动周期长土层厚度越大,房屋震害越大10、 对抗震有利的场地条件有哪些?① 地形开阔平坦② 基岩地区岩性均一坚硬或上有较薄覆盖层③ 上次有较厚覆盖层④ 地下水埋藏较深⑤ 崩塌与泥石流等不发育地区11、 简述在地震区建筑物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1)、工业民用建筑物① 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平面与立面② 降低重量、重心,加强整体性,增强刚度与强度(2)水工建筑① 选择类型A、 土石坝:堆石坝抗震性好B、 充填土坝抗震性较差C、 混凝土坝②工程措施土石坝一降低浸润曲线,适当增加坝顶宽与高 混凝土坝一适当增加坝体顶部刚度,顶部宜取弧形,坝面与坝墩的几何形状应尽 量平缓12、 地震区划抗震设计原则有哪些?(1)选择场地与地基① 尽可能避开产生强烈地基失效及其它加重震害地面效应的场地或地基a. 活断层带b. 可能产生地震液化的砂层或强烈沉降的淤泥层、厚填土层c. 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d. 受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② 尽可能避免建筑物与地基岩土层之间产生共振③ 避开岩溶地区 ④避免孤立突出地形2)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基础方案① 松散地层上进行建筑,有地下室的深基础有利于抗震② 高层建筑物宜采用良好持力层,深基础或圆柱形薄壳基础③ 不均匀沉降地基上,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筏式基础为宜3) 建筑物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①民用建筑物a. 选择有利抗震的平面和立面b. 减轻重量,降低重心,加强整体性,增加刚度和强度4) 水工建筑物① 选择坝型a. 土石坝:抗震性较好b. 充填土坝抗震性能较差c. 混凝土坝:重力坝、大头坝② 工程措施a. 土石坝:提高坝体压实度,降低浸润曲线,适当增加坝顶宽与高b. 混凝土坝:适当增加坝体顶部刚度,顶部宜采取弧形,坝面与坝墩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