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4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33000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 设计思路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

2、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二个观察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二个活动是应重点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尺子、橡皮筋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这是扶的探究过程,接下来再放开,让学生把习得的这一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发声物体的观察之中,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的活动的价值。二、

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 同学们谈谈你认为的最美妙的声音,并说说理由今天我们这节科学课就来研究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要研究这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样做呢?(二)活动:使物体发出声音 1、我们可以让一些物体发出声音,然后来看看这些物体倒底是怎样变化的。2、扑克发出声音,先观察静止的,然后弹一下,听有

4、没有发出声音?扑克是怎样运动的?能画下来吗?3、说说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如果一张也这样动呢?能发出声音吗?动手试试(三)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 1、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 a、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尺与不发声的尺有什么不同 b、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橡皮筋与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它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四)活动:观察振动的物体 1、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2、学生设计实验,汇报交流。 3、如果老师让你们不利用其它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吗? 4、生活中有哪些发声的物体,说一说 5、现在请你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会怎么说? (五)师生总结:通过以上多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六) 拓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