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326896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随堂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以下图是“人类不同开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读图,答复12题。1符合人类社会开展先后顺序的是()ABCD2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开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开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2题,这个时期是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

2、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答案:1.A2.D(2021广东高考)读“2007年我国局部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XX、XX B广东、XXC海南、贵州 DXX、XX4XX、XX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兴旺解析:第3题,依据题图分析,首先确定图中全国平均水平所处位置,然后比拟可知广东与XX两省区的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XX、XX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炭产量大,且是我国

3、主要的火电基地,因此煤炭消耗量大,CO2排放量高,且两省人口较少,因此人均CO2排放量高。答案:3.B4.C以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图,读图,答复56题。5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B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C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根底设施建设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6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说明()A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B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C90年代入黄泥沙量比70年代

4、有所减少D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局部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解析:第5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根底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6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局部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答案:5.C6.D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读图,完成78题。7以下四地中节能

5、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8有关图中地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开展水平有关ABCD解析:第7题,从选项和图中可知东北地区CO2排放量大,减排效率低,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地区CO2排放总量较少,主要是高能耗工业比例小;CO2减排效率上下与经济开展水平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减排效率高。答案:7.C8.D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答复911题。9

6、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创新与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10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开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资源质量的上下 B资源数量的多少C资源类型的齐全 D资源区位的优越性11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A狩猎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B生态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C生态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D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解析:第9题,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导致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第10题,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开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区位的

7、优越性。第11题,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为工业文明时代。答案:9.C10.D11.B12以下对以下图中反映的信息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表达了经济的持续开展B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C是循环经济的直观展现D与“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箭头连接的四幅图反映了对森林破坏的演化情况,最终导致荒漠化,反映了只注重经济开展而无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D二、综合题(共40分)13以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8分)(1)根据图中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措施与其造成

8、的危害?(4分)区域人口/万人土地面积/km2土层厚度/m2021 年粮食产量/万吨江南丘陵653 6670.10.856黄土高原154 182508045(2)上表是该地区与黄土高原某地综合比拟。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区域可能同时存在的问题是_,_地区更严重,试分析原因。(10分)(3)应如何改良才能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开展?(4分)解析:第(1)题,对于山地的开发利用,坡度小于25可以开垦为梯田,大于25应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坡度为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容易加剧水土流失。第(2)题,江南丘陵与黄土高原共同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由于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多而

9、且集中,同时人均土地、土层厚度都不与黄土高原,所以,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更严重。第(3)题,主要是针对山区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开展之路。答案:(1)不合理现象:坡度为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成旱地(滥垦)。危害:导致该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2)水土流失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土地产量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流失后恢复困难。(3)措施:开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任答两项)14(2021XX高考)阅读关于 PM2.5 的资料,答复以下问题。(22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

10、或等于2.5 m 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 PM2.5 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10 m/m3。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 监测浓度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M2.5(g/m3)甲学校。东、北、西约1 000 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乙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 m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丙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丁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有一热电厂。170戊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11、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 PM2.5 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 PM2.5 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 PM2.5 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8分)(3)大气中的 PM2.5 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4)为降低大气 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6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释的影响角度去分析。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第(4)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从降低排放量和吸收污染物两个角度

12、去分析。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大气中 PM2.5 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 PM2.5 浓度; 反之,PM2.5 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 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 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 PM2.5 浓度。(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局部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4)借鉴兴旺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严格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开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