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31431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在甘肃公务员考试过程中,申论科目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 要的科目,以下是由本人整理关于 2019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 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9 甘肃公务员申论模拟题1.79 岁的董华佝着身子,费力地拉着一辆两轮板车。车上躺着的,是她的妯娌杜梅,年过八旬的杜梅因高烧处于近 乎昏睡的状态。从家到最近的诊所,两公里的路程,董华不得 不走走停停。春节,对于董华和杜梅来说,过得有些“凄凉”。两 位老人并非老无所依,只不过她们的孩子全部在外务工,只剩 二老留守家中。像董华、杜梅这样的留守老人,正越来越多地出现。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

2、部分大中城市达到 70%。农村留守老人约 4000 万,占农村老年 人口的 37%。董华和杜梅的家,在湖北省监利县裴铺村。这个村庄, 如今已有了新型农村的样子,一排排两层小楼的房子,显得很 气派。只是,不少新房子大门上的锁,已经有些锈迹了。村里 的“常住人口”老人 . 仍习惯于老旧的瓦房。“孩子们出门打工挣钱,盖了新房子,但是都不回来 住了。”董华老人虽已过古稀 . 但身子还很硬朗,除了照顾两 个孙子辈的孩子,还要去地里耕种。到了季节,甚至背着沉重 的农药罐子在高过她身高的棉花地里呆上一个多小时。“原来,一到夏天,吃饭的时候,我家老屋前面就挤 满了人,一边说笑,一边拿着盆子大的碗吃面条。晚上,

3、大人 小孩都到这里乘凉,到了半夜,还有人在这里摇着蒲扇有一句 没一句地聊天”董华坐在自家老屋的门口,看着门前的小 院说,现在他们都出去了。如今,董华只能与妯娌杜梅相伴,互相照顾。两位老 人最怕的就是有个头疼脑热,为了省钱,小毛病都硬扛了过来, 只有像杜梅高烧不退这种情况,才会去诊所。“儿子常年不在家,老是想儿子,也没啥办法,电话 费贵,没什么事他们也不会打电话回来。”董华说完,无奈地 叹了口气。2. 下午 3点多,午觉刚醒,杨桂香翻出一张碟片看了 起来。“这是去年退休聚会时录的,里面有我,还唱了段花 木兰从军。”杨桂香说,估计再聚起来难了,只能看碟子怀 念下这些朋友。今年 72岁的杨桂香,老家

4、在北京。 1974 年来 宜昌,在“六一二厂”工作了 40 年,如今退休在家。在宜昌 生活了这么久,杨桂香还是口京腔。“我喜欢出去溜达,外 面人多,凑个热闹。”杨桂香说,前两年,老伴患病去世,儿 女又不在身边,一下子觉得屋里空荡荡的。每天 6 点起床,去 外面买菜回来,除了回家做饭吃,杨桂香几乎很少呆在家。小 区里,退休同事爱打打牌、聊聊天,杨桂香坐不住。退休后, 常常到宜昌附近景区逛逛。前两天,杨桂香去逛了三峡竹海, 回来累得腰酸背疼。“活到这把年纪了,得对自己好点。”她 说,自已有退休工资 . 平时,想吃零食、水果就买,生活上不 能亏待自己。前段时间,杨桂香去公园锻炼,被健身器材弄伤了腿,

5、 缝了 15针,遭了不少罪,现在特别小心。杨桂香说,自己最 大心愿,就是身体健康,能有个人说说话。和农村“留守老人”相比,城区老人物质上更丰富, 大多没有经济负担,却更怕“精神空巢”。和年轻人相比,老 人消遣、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常见的就是跳舞、健身或者下棋、 打牌。约七成老人表示,衣食住行不发愁,却最怕生病和孤独。 不少老人表示,逢年过节,最希望子女能回家,生病了有人照 顾,心里不舒服能找人聊聊。3.2013 年我国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过 2 亿,占总 人口的 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 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 标准。据全国老龄委预计,到 2025 年将突破 3 亿。与此同时, 高

6、龄、空巢、失独和失能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全国城乡重度 失能老年人已达 1000 多万,这还不包括大量需要照顾的半失 能老人和病人 . 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等问题已十分突出。 目前我国约有 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四成老人认为 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只有约 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 有 41.2% 的农村老人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2013 年 7 月 1 日,新修订的老年 * 益保障法 正式实施。其中有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规定子女“应当经 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本来是人之常情 . 何以成为老年人的热切呼声,又为什么还要通过法律作出规定 呢?这反映出国

7、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也折射出当前养老的现 实难题。4. “子女常回家看看”,是天下父母温情的期许,也 是子女们最殷切的心愿。但随着现代生活观念、居住方式的改 变,子女常伴父母身边已经少之又少。“常回家看看”的主观 愿望固然美好。可是对很多人来说,面临的经济瓶颈和时间瓶颈竞使 这一念想成了一种奢侈品。对于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一时引起网友热议:为看望老人立法,能改变很多人“难回家”的现状吗 ?重庆何仁勇:“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种无奈的选 择。因为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孤独终老,会逐渐成为一种社 会问题。有人批评“以法律来规范道德”。这种批评站不住脚抚费和赡养费都早就入法,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分寸

8、 个完全是道德的范畴吧。有条件常回家看看的,一般都会回家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真是搞笑,这看看的 ; 没有条件的,政府又不提供便利,怎么个看法呢?我也想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政府给的收入分配机制无法支 撑这样的生活。得乐且乐的人生:“常回家看看”入法,初衷很好, 但感觉空、虚。多久一次算“常” ?“天下孝为先”在绝大多 数中国人身上均有体现。现在入法,虽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老 人的权益,但标准有弹性空间,执行起来却属不易。个人认为 不妨给劳动者一年加上几天可以回家陪同老人的法定假期来得 更加温情与人性,也可推动该法执行。老年 * 益保障法修订案把“常回家看看”入法, 其实是从宏观上给公众一

9、个提示,要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 家庭。从微观上,该法案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作了比婚姻 法更明确的规定,使其有法可依。由于国家没有家庭法, 关于老年 * 益保护是在婚姻法中有规定。另外,“常回 家看看”入法,说明了权利时代到来,把道德和美德表示的价 值概念用法律和权利的价值概念体现,说明了法律是道德最低 的要求,并以其刚性实现应有的公平、正义。5.2013 年 7月 26日凌晨。黑龙江省海伦敬老院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导致 11 名老人死亡。经公安部门确认,悲 剧是由于敬老院内一入住老人财物丢失,为泄私愤纵火而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4 年 7 月 22 日,黑龙江省青冈县一敬 老院四名

10、老人睾丸遭到“院友”恶意切除,四人都是“失能老 人”。在最初被发现的三人中,一人 81 岁,一人约 70 岁,一 人 53 岁。犯罪嫌疑人王某是该院院民,是一个看上去有些智 障的人。“割睾丸”事件发生后,敬老院及养老话题再拨人们 心中隐痛。两个事件皆引发了人们对敬老院安全的质疑:火灾 发生的海伦市联合敬老院三栋楼都有灭火器和消火栓,但起火 的住院处只有灭火器,没有消火栓 ; 而“割睾丸”事件发生的 青冈县敬老院并没有对院内精神疾病类人员做到重点关照和护 理。为事件埋下了隐患。6. 家住北京的童奶奶今年 72 岁,老伴几年前就去世 了,现在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养老院。原本跟儿子儿媳妇住一块 的她。去

11、年因为体质变差,生活开始不能自理。为了不给上班 的孩子添麻烦。童奶奶要求儿子给她找家养老院。“市中心的养老院,不是要排队,就是收费贵得让人 受不了。”说到当初来北京市昌平区养老的原因。童奶奶说。“谁不想住一福 (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 啊?” 童奶奶说,“政府办的,条件好,价钱又便宜,还离家近。” 来昌平之前,童奶奶也曾到“一福”排队。某调查组调查后表 示,“一福一床难求,目前有 9000 多人在排号等待人住, 全部满足预计要等十几年。”“要是再等十年,估计都没气儿 了。”童奶奶说。“而且,像我这样不能自理的老人,很多公办养老院 压根就不愿意收。在市区,稍微好点的。一个月也得四五千块 钱。

12、我每月退休金也才 2000 来块,贵的养老院实在住不起。” 问起这边的服务时,童奶奶看了看屋外说,“大锅饭能好到哪里去 ?就像是翻日历,刚吃过一遍,又再吃一遍。”“后天周六,我家人就来看我了。”说着,童奶奶抬 起头看着日历。7. 在农村现有养老“机制”下,能依靠年轻时积蓄及 每月 60 元的“退休金”养老的人很少,因为这一代人年轻时 在计划经济时期度过,没有任何积蓄 ; 改革开放后挣的钱大都 用于建造住房和子女上学结婚,他们也没有条件和观念有意识 地积蓄一些钱用于养老,所以大多数老人都是两手空空,等到 他们只能依靠子女为自己养老时,子女们却迫于生计大都到城 市打工了。于是,留守老人不但得不到子

13、女寄给他们的“养老 专款”。而且还得干责任田的农活,还得承担抚养和教育孙子 孙女的重担,他们不但没有退休,而且负担和压力更大。如果农村留守老人年岁大了,尤其是因衰老、生病而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那就更惨了,许多老人只能选择夫妻互 相搀扶和邻居关照。加上多数村一级没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 院,而乡镇养老院里一般只收留鳏寡老人,部分留守老人只能 住进民间养老机构,这种机构要么条件太差,要么服务水平很 低,虐待老人的现象不时见诸报端。有些子女因回家成本太高 以及长期在外与父母感情淡漠,致使父母想见他们一面都成为 奢望,少数子女等父母病重甚至死亡时才回家的现象也时有发 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

14、自杀的社会学研 究研究发现,从 1990 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 上升,并保持在高位。该项目组的负责人刘某说。“农村老人 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 (自杀的 )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 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湖北省京山县某 村庄的一个柴姓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满是疑惑的负责人刘某, “药儿子 ( 喝农药 ) 、绳儿子 ( 上吊 ) 、水儿子 ( 投水 ) ,这三个儿 子最可靠。”实际上,老柴还有两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儿子。 大儿子在镇上工作,小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镇上有楼房,一 个在村里盖了楼房。但是 7 年来,老柴一直和腿脚不便的妻子 住在逢雨便漏、

15、倾斜得随时可能坍塌的土坯房里。老柴说,该村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 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 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 ?我就请了 7 天假,是把 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 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老人望着天空说道。8. 依靠子女养老,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观念,认为子 女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年近 50 岁的赵某是某企业负责人, 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双方4 个老人需要照顾。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更是离不了他。赵先生兄妹3 人,一哥一姐均在外地,照顾老人的担子自然落在他身上。这些年,赵先生没有过节假日,一

16、有时间休息就赶紧 从石景山区跑到东城区看望父母,平时也是随叫随到,送老人 看病,为老人买药。这样下去难免影响工作,赵先生一狠心, 自己要求调到下属一分厂搞行政。原想着是把老人送到托老所或养老院,可当他把这个 想法提出来的时候,老人不答应,亲属也不答应。老父亲生气 地说:“有儿有女的,让我们去那里,亏你说得出口 ! ”接着, 收到老父亲告状电话的大儿子、大女儿都向赵先生表了态: “就你在老人身边,可别给老赵家丢人 ! ”赵先生直感叹照顾 老人真的是很不容易啊 !2013年 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 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 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2050 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 总量将超过 4 亿人,每 10 人有 3 个老人。仅从数字判断, “以房养老”值得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