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药综合复习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30600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药综合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药综合复习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纲要求:1.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症、证、病的区别 3辩证与论治的关系考点辅导:“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观念的核心即强调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体通过经络系统联结,并通过精、 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症:即症状。证:包含了病变部位(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所谓辨证,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程。论治

2、又叫施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结果的检验。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真题:A型题:1.中医学认为人体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是通过下列何者联系的:答案D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经络 E以上均不是2.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的 答案BA治病求本原则B辨证论治原则 C因人制宜原则D因时制宜原则 E整体观念X型题:1.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具体表现在答案:ABCDEA脏与腑是个整体 B五脏与形体诸窍是个整体 C五脏与精神情志相关 D五脏之间是个整体E脏与自然界相应2.下列哪些属于“证”的范畴 答案ACDE A病因 B病理 C病性 D病位

3、E邪正关系第二节 阴阳学说考纲要求:1.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考点辅导:阴阳必为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关系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互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归纳药物的性能真题:A型题:1

4、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答案DA上午B下午 C前半夜D后半夜 E中午2.下列对阴阳的概念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的 答案CA是古代哲学范畴 B必为相关的事物 C既是矛盾 D是相互对立的 E可用以分析一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3.下列属阳的是 答案AA功能的 B内守的 C下降的 D晦暗的 E有形的X型题:1. 用阴阳概括事物属性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答案BDA一对事物 B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 C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D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的两个方面 E任何事物第三节 五行学说考纲要求:1.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3.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考点辅导:1.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

5、五种物质的统称。又称“五材”。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自然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2.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相生:相生的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的相生关系又称 “母子关系”。五行相克: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五行中的相克关系即“克我”和“我克”关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五行相乘:克

6、制太过。相乘的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五行相侮:“反侮”。 理解“木侮金”“金虚木侮” 相侮的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真题:A型题1.五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为 答案: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2.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答案: B A.木火 土金水木 B.木土水火金木 C.金木水火土金 D.水火土金木水 E.木土金水火木B型题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五气之“湿”属于2、五气之“寒”属于3、五志之“悲”属于答案:CED X型题:1.五行之间正常的关系是 答案: AD A相生 B相乘 C相侮 D相克 E以上均不是第四节 藏象考纲要求:1.五脏的

7、生理功能 2.五脏之间的关系 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考点辅导:藏象的核心是脏腑。脏腑分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生理功能: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以藏为主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以通为用。奇恒之府:形同腑为中空的器官,功似脏具有藏精之用。五脏的生理功能、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与小肠相表里。 肺-为“华盖”、“娇脏”,为水之上源,肺为贮痰之器。与大肠相表里。脾-为生痰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

8、之源。与胃相表里。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相表里。肾-肾为后天之本。肾为水之下源。与膀胱相表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五脏生理功能六腑志体窍液华肝主疏泄主藏血胆怒筋目泪爪心主血脉主神志小肠喜脉舌汗面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胃思肉口涎唇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大肠悲 忧皮鼻涕毛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膀胱恐 惊骨耳、二阴唾发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胆-又属奇恒之腑。贮藏和排泄胆汁胃-位于中焦,统称胃脘。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有“小肠主液”之说大肠-传化糟粕。有“大肠主津”的说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

9、的气机和气化和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也可为单纯的部位概念。脑-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主月经和孕育胎儿。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有: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肝气与肝血的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真题:A型题1.被称为“水之上源”的脏腑是 答案:C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2.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DA无任何关系B以主神志为主,以主血脉为辅C以主血脉为主,以主神志为辅D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E以上均不是3.肌肉的强健与下列哪个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DA肝 B心 C肺 D脾 E肾4.人

10、体的精主要藏于 答案: EA肝 B心 C肺 D脾 E肾5.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个脏是 答案:DA心与肝 B心与肺 C 脾与肝 D肺与脾 E心与肾B型题:A汗 B泪 C唾 D涎 E涕 1.肺在液为2.脾在液为3.肾在液为4.心在液为答案: E、D、C、AA肝 B心 C肺 D脾 E肾5.”五脏六腑之大主“是6.”封藏之本“是7.”气血生化之源”是8.”脏腑阴阳之本”是答案: B、E、D、EX型题:1.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答案: ABCA纳运协调 B升降相因 C燥湿相合 D水火既济 E精血同源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生理因素是 答案: ABDEA天癸作用 B冲脉作用 C督脉作用 D任脉作用 E肾肝

11、两脏作用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纲要求:1.气的生成、功能、运行、分类与分布2.血的生成、运行、功能3.气与血的关系4.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考点辅导: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肾;水谷精微-脾胃;自然界的清气-肺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生气之源。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气的运行,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气机调畅”,“气机失调”气的分类、分布名称定义生成分布功能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肾精化生,依赖后天之精充养

12、发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无所不至推动人体生长和发育,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固摄尿液、精液和肺吸入之气。宗气又称“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聚积于胸中即“气海”膻中。贯注心脉。1、走息道以行呼吸2、贯心脉行气血营气营阴,与血共行脉中之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存在血脉之中,循脉上下而周流全身。1、 营养机体2、化生血液卫气卫阳,运行脉外之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存在于血脉之外。活动性强。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3、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2.血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源于水谷精微,主要靠脾胃运化和吸收,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脉为血府。肾精化生血液:故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3.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