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304718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作者:乐进军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第 12期摘要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到 位、实施面临诸多挑战等原因,导致它成为“五育”的“短板”。只有处理好劳动与教育、劳动教 育与其他教育、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能习得与精神熏陶、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个体劳动 与集体劳动、学校教育与家社教育等七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之高品质开展,发挥理想的育人效 果。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 劳动关系劳动教育是沟通职业、联系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 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教育与

2、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归根结蒂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 设者,是既能够自食其力,又能够为社会贡献自身价值的公民。因此,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 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观的重要举措。我国中小学教育历来强调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但作为“五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劳动教育相对是个“短板”。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实施层面不断被弱化、简化、异化、边 缘化,导致很多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 者。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文件,以规范和加强劳动教育。笔者认为,应正 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

3、值,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一词由“劳动”和“教育”组成,缺少哪一方面都不成其为劳动教育。因此,应避免 由于认识偏颇而导致以下种种将其割裂,或厚此薄彼,或简单“拼盘”的做法。一是“有劳无教”(或“多劳少教”)。有的教育者误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劳动,自然就是 教育。然而学生有了劳动体验,增长了劳动技能,但是否激发了劳动热情,认同了劳动价值, 培养了劳动习惯,还须要画一个问号。甚至,可能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学生感受到的是苦和 累、脏和烦,效果适得其反从内心反感、厌恶劳动。二是“有教无劳”(或“多教少劳”)。 有的教育者误认为,只要不断强调、灌输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

4、就会端正劳动态度,热爱 劳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劳动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也只有寓于生产实 践才能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1可见,劳动的本领是在真实的劳动中增长的。眼睛看、耳朵 听、脑子想,终究是纸上谈兵。三是“劳教分离”。有的劳动教育既有劳动也有教育,但劳动是 为劳动而劳动,学生不清楚其目的和意义;教育则是说教式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应该是以劳动为载体的全面教育,劳动是教育性的劳动,教育是劳动性的教育。 通过劳动,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除增长劳动技能和劳动智慧,还能体悟劳动的价值和 意义,认识到它是生存的必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劳动必

5、备知 识,形成“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2,端正劳动态 度,熏陶劳动品德。总之,两者是互促的有机整体:寓教育于劳动,在劳动中深化教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应知 行合一、学思用贯通,由外而内地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这需要教育者深入领会劳动教育的目 的,用心发掘和彰显劳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 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愉悦和学习的乐趣。二、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五育”是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劳动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以劳 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因 此,对劳动

6、教育实践应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充分拓展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多维度、多层次的教 育价值,充分发挥劳动的教育载体作用。劳动是一种不言之教,在劳动中需要身体的耐力、毅 力、辛苦、劳累,需要心灵的紧张、兴奋、专注、投入,也需要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的发 挥4。教育强调“德育为先”,而劳动是最好的“试金石”,在劳动中的表现最能真实、自然地反 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课程改革强调“全科育人”,劳动教育自不例外。2020年 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 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5。从课程支持劳动教育 的视角,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这样的关系:前者是“主战场”,后者是“辅阵地”

7、前者是“显 课程”,后者是“隐课程”。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融通性。不同学科虽各有不同的学科技能学 习要求,但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以劳动实践为依托,且从根本上存在一致性目标着眼于 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互补性。完成一项劳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往往要求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技能和方法。从“用以致学”的角度,劳动 实践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既有检测作用,又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总之,只有主辅形成合力 和氛围,学生才能不断强化劳动意识,无论面对传统劳动还是现代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 动,都以劳动者的姿态投身其中。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脑力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8、是历史前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6。但 两者难以截然分开,虽然不同的劳动中大脑和肢体参与的比重会有差异,但即便是操作极其简 单的劳动,也需要大脑的参与,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指挥肢体协调运作。同样,偏重于动 脑思考的劳动,劳动成果也不能停留在脑子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脑力劳动成果的转化 都依赖于身体的整体参与。马克思指出,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就是“人的脑、肌肉、神 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言下之意,创造价值的劳动始终都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统一 7。中小学生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活动空间集中在课堂,活动内容以脑力劳动为主。 体力劳动对他们来说,既是脑力劳动的调剂,又有助于

9、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强健身心体魄。然 而遗憾的是,当前劳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学生缺乏体力劳动,不善于、不热爱体力劳 动。“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远离体力劳动的畸形培养方式不能不令人忧虑。导致这种状 况,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家长教育理念存在误区。不少父母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念 书,因此事无巨细地包办了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以节省时间让他们专心学习。当然,其中也 不乏宠溺孩子的因素。久而久之,学生习惯置身于体力劳动之外,偶尔父母动员其参与家务劳 动,也推托逃避或消极应对。二是家长受传统观念误导。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体力和脑力 劳动被人为割裂、对立起来,“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

10、者治于人”等言论,折射出 两者存在尊卑、高下之分。时至今日,这种错误观念并未完全根除。一些家长仍然信奉“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孩子能成为地位高、收入好、受尊重的“脑力劳动者”,因此宁可 自己吃苦受累,也绝不让孩子染指家务活。三是社會发展缩减学生体力劳动机会。一方面,随 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从人转移给了智能化机械设备,如家庭里的洗衣机、 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生产,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等,人们只需按动按 钮,设定好程序,机器就可代劳,甚至比人完成得更好;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不断细化、社会 化和商品化,学校和家庭的很多体力工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机构的服务来完成

11、。时代的进步无 意中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中小学生在体力劳动上常常“插不上手”复杂的不会做,简单的 不用做。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中“劳心者”和“劳力者”是分离的,从而造成“书呆子”和“田呆 子”两个极端。应该“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8。面对脑体劳动极不均衡的状况,教育管 理部门和学校须要格外重视、优先开展体力劳动,努力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组织校内 外相关机构共同开发劳动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研发切合学生能力水平、发展需要,具有 趣味性、价值性的体力劳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动员,在综合素质评价上 对体力劳动适当倾斜。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勇于面对真实的劳动场景,在身心

12、参与、手脑并用 中健康、和谐地成长。四、技能习得与精神熏陶的关系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 能、劳动思维等素养得到发展。其中劳动技能学习的必要性无需赘言,但如果将劳动教育简 化、窄化为劳动技能的培养,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传统劳动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 课程,由于存在“重技轻劳”倾向而受到诟病。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劳动精神的熏陶是“实”与“虚”的关系,围绕前者开展教学相对容易,因 为有明确的程序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成效外显并易于检测。后者则须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体验、感悟、升华,是内隐性的收获。不能因此而避难就易,两者各有价值劳动技能体现 出

13、劳动的能力水平,劳动精神反映出对劳动的情感态度。都是完成劳动任务的必要条件有 劳动能力但缺乏热情不行,有劳动热情但能力不足同样不行。不过从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劳 动精神更为重要,思想决定行为,主观上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只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 相反,缺乏劳动精神,不崇尚劳动,不以作为劳动者为荣,即使有“一身本领”,也往往懒于施 展。对于劳动技能的学习,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哪些是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必选项”,能满足 每个学生生活、生存的共性需要;哪些不是必备的技能,是“可选项”,主要对部分学生的职业 发展有帮助。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 崇高

14、、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 靠辛勤的劳动。五、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基于新技术的新型劳动工具、手段、方式不断涌现,现代劳动在替代传统 劳动的同时,带来新的工作、生活方式。从未来就业来说,很多传统工作岗位都面临被机器人 “抢饭碗”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必然又催生出新的职业形态。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 下,教育者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让学生了解、体验、适应新型劳动,着眼于培养知识型、技 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但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1. 发掘传统劳动价值一些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中蕴含有丰富的育人价

15、值。如种植、养殖等,学生在参与和 体验中,有益于他们亲近自然,尊重生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拓宽劳动内容提到劳动,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地、擦桌椅、擦窗户等卫生保洁任务。这些日常劳 动固然重要,但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终究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天长日久他们不免会将其当作 苦差事,敬而远之。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劳动内容求新求变。比如,通过种植劳 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奇迹,并结合其能力水平,有步骤地安排种植类别、特点有明显差 异的植物,像蔬菜、花卉、水果、传统中药植物等。劳动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有锻炼价值,但应秉持以下原则,精心遴选、系统性地设计教育 价值高、效果好的劳动内容:教育

16、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不是让学 生照方抓药地完成劳动操作,而从面向未来科技时代的角度,着眼于学生创新创造地开展劳 动。3. 创新劳动方式同样的劳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仍以种植为例,除了 常规的土培方式,还可以水培、基质栽培等,并合理应用融汇自动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 现代农业技术。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力水平的提升,让他们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 向复杂劳动、創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鼓励他们使用新工具,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 解决传统的劳动问题。这对他们适应未来、增进学习新技术的热情都有重要意义。六、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关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集体看成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培养共产主 义劳动态度一书中他强调,“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热爱劳动的思想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 在他看来,学校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