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3029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号:201614617姓名:杨 文 珍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 果洛、海南和黄南 4 个藏族自治州的 16 个县和格尔木市的 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 50.4%;人口近 71 万,平均海拔 3600 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 4000 米以上 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 6000 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 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 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

2、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 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 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 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 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 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 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 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 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 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 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

3、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 1812.74 平方千米。其中,长 江源去冰川面积 1496.04 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 124.75 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 191.95 平方千米。这 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X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 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 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 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 大小河流就有1 8 0条,有大小湖泊1 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 2350.77 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 1

4、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 有 226 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 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 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 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 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 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 49%、长江总水量的 25%/、 澜沧江总水量的 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 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 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 退缩、源头水

5、资源减少。1998 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 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 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 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 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 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倘若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 其环境系统如气候、水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 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 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

6、寒生态环境 的过程职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使该地 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 多样性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基因库之一。区内现有野生种子 植物 73 科、390 属、1713 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 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 14 种,国家 二类保护动物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 雪鸡等 37 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 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 个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 生态系统属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其多种 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至今

7、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和人文 环境,是全球气候、环境信息变化最敏感、最完美的载体和 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最忠实的纪录者,是展示地球生态变迁的 天然博物馆,为人类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以及探索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基地。三江源地 区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 位,再次,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更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 物提供了生存家园,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水源涵 养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 样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江源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8、湿地生态系统,其湿 地总面积达 7.33万平方千米,沼泽分布率大于 2.50%,是全 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受惠于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黑颈鹤、 藏羚羊、白唇鹿等众多珍稀动物得以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 生息繁衍。总之,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 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祖 庭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 金石。(三)三江源是华夏文明的哺育者 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源泉,三江源是以其慷 慨无私的冰川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也哺育出了灿烂的华 夏文明。在距今 1.1 百万年0.6 百万年间,随着高原的隆升,黄河急速下切,以溯源侵蚀的方式把青藏

9、高原中东部 及中原地区的一个个古湖切穿、贯通、并最终形成现代黄河 的基本面貌。几乎同一时期,长江也最终穿透三峡,流向大 海。从此,华夏大地便有了贯穿东西的物质,能量交换大通 道,高原的水和平原的热得以聚合并优化配置,为生命的繁 荣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先人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 息繁衍。到距今 3500 年前,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商 奴隶制王朝,自称“华”或“夏”,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区, 且又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心,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从 此,中华文明就在三江源冰川雪水的滋养下不断兴旺发达起 来,世界文明演变历史一再表明,人类文明总是伴随大江大 河的形成而兴盛,也常随着江河的枯竭而衰落,

10、古老的华夏 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四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中很重要的自然 因素就在于三江源冰川雪水哺育下的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另外,还有学者根据蓝田、元谋等 古人类化石均发现于青藏高原周围的现象,甚至提出青藏高 原可能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设想。而在中国的古代神话 传说中,位居三江源地区的昆仑山历来被看作万山之祖,倍 受中华民族敬仰。由此可见,无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看,还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三江源在华夏文明的兴起、繁荣进 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

11、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近年来,在三 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 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 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 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 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一)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三江源地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是青 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区。但在近几十年里,这里 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 失,水资源急剧减少。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 1071 个湖泊 萎缩,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

12、多县就有 1040 个湖泊萎缩。 长江源区的赤布张湖(面积约为 600 平方千米),目前已经 萎缩解体为 4个子湖;西金乌兰湖(面积约为 300平方千米 已被分隔为 5个子湖,推测面积缩小近 23。黄河源区的扎 陵湖、鄂陵湖晚更新世以来就不断在萎缩,目前这一现象仍 在持续并有不断发展和加剧的趋势,在冰川方面,从 1970 年1990 年的 20 年中,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的岗加曲 巴冰川至少后退了 500 米,年均后退 25 米。长江源沱沱河 和当曲河源的冰川退缩率分别达到每年 8.25 米和 9 米,退 缩率达 8.30%9.90%。萎古迪如冰川退缩率达每年 7.40% 9.10%。受冰川萎

13、缩和气候干旱化等影响,黄河、长江 在源头地区水流量持续减少,特别是黄河表现最为明显。水 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 7 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流 量从1956年1989年的每秒667立方米下降到 1990年 1996 年的每秒 527 立方米,减少 21%,在 1972 年1997 年间,黄河出现断流 69次,特别是 1997 年,汛期仍断流, 断流时间长达 226 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最早、断流时间 最长的一年。1996 年,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 近 2 米,两湖间首次出现断流。三江源地区河水径流量的记 录从 1956 年开始,根据记录,三江源地区 1956 年2000 年平均

14、年径流量为 370.20 亿立方米,1991年2000 年平 均年径流量为 329.70 亿立方米,下降了 10.90%,其中黄河 源区下降幅度最大。(二)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根据不同年代的卫片解释分析资料,三江源地区高寒草 甸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年均退化速率 3.9%上升到90年代 的 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时期由 2.3% 上升到 4.6%。目前,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全区可利用草场 面积的 26%46%。长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积 253.29 万公 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22.4%。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 地区单位草地产量明显下降,如 1976 年玛多县高寒草原草 场平

15、均产草量为 1950千克/公顷,到1998年下降为 1580千 克/公顷,下降幅度大29%。受草场植被退化影响,三江源地 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据有关研究资料,黄河源曲沙 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玛多、玛沁两县境内,现状沙漠化土地 面积约为 126670 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其沙漠化土 地面积的 79.99%。长江源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治多和杂 多两县境内,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沿河阶地及河滩地, 现状沙漠化土地面积 194221 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 24.85%40.47%,这些沙化土地现在每年要想长江、黄河输 送泥沙 1亿多吨。受此影响,三江源原生生态景观逐渐破碎 化,桓被演

16、替呈化、荒漠化,有约 700 户牧民近三千人丧失 了放牧的草场,沦为“生态难民”。(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三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 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十分脆弱。根 据 2000 年底三次遥感普查资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区轻度 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31.09%。其中黄 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 35.04%,长江源区 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489 万公顷,占长江源去总面积的 29.64%。澜沧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84 万公顷,占 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 25.28%。玉树州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 测定表明,近年来这一地区平均每年输入长江源头干流通天 河的泥沙量一达到 95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之势。三江源地 区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损失了本地区宝贵的土壤,加快 生态环境的恶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设施的安 全运行,行洪不畅,引致洪涝灾害频发。(四)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过去,在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