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28785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现代教育目的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含义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重点薪F目的的含义难点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一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规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培养目

2、标,广义上说就是教育目的,即全社会的总的培养目标;狭义上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的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一定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三)教育目的的意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 技术人员、专家,数以千万计的管理干部。二、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层次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 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

3、育要因校制宜。第三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三、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定性一一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目的的本质;定向一一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练概括;定位一一确定受教育

4、者身心发展要求;定点一一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199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性 质和方向),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定位、定点)”。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一,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作,直至成为现实。帝二,指导功能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评价功能第三,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一、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

5、据1 .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2 .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3 .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 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

6、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 不同的观点和取舍。(一)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即培养“自然人”一一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二)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 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 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三)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四)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

7、使儿童的身体、 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 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 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可见,不论个人或社会具有不同的反映教育价值追求的教育目的观。当然,后现代主义就教育目的又进一步提出:谁对谁的教育目的。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一)全面发展的涵义一人的内在要求人的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志趣和才能、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都得到 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现代大工业生产不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

8、,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生产力 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剥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开始分离和对立,形成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片面的发展这种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场手工业中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工人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单调动作,成了机器的奴隶和附属品。现代大工业生产不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条件:现代大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人员的流动职业变更要求全面了解生产系统创造条件: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

9、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 资本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应用使人受自然力的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修,人民出版社,第483页)消灭了剥削制,才能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对立,才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生产发展教育发展 劳动力科学技术物质、精神财富 节约了劳动时间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解放前的教育方针清末,颁布奏定

10、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 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 士匕 不日。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第一阶段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 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第二阶段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 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三阶段“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

11、了这一要求。第四阶段197期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论述,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对重新确定当代中国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具有指导意义。1982年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丰富了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内涵。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开拓了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新境界。至此,国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正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用至今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

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三、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与实施(一)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二)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系统实施全面系统地把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根据各自的任务与培养目标,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三)当代中国实施教育

13、目的的基本要求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目标。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智、体等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是统帅、是灵魂,是保证其他各育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主体和中心,是实施其它各育的基础;体育是进行其它各育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精力充沛地学习、劳动和生活的生理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动员全校力量重视教育方针的贯彻注意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1 .德育德育的概念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14、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为道德教育的德育。德育任务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德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我们所说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 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2 .智育概念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智育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内容 具体体现在

15、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 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 务各不相同。3 .体育概念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育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等。体育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 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_4.美育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大类,具体讲一般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电视、 电影、戏剧等。美育任务: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_5.劳动技术教育概念而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内容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