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28486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陕西省安康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第1课时教案粤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课标依据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 “分子”和“原子” 两部分内容,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初二物理课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认识,知

2、道它们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它们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能力:学生认识分子的概念、特性,并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将微观转化为宏观,想象的学习方法及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

3、活中的现象,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特性。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及混合物。五、教法学法实验法、微观想象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值得思考,如:为什么我们将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就干了?为什么你放学刚回到家就闻到饭香了呢?【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物理学过)【教师提问】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提问】保持水、二氧化碳、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味微粒是谁?换句话说,水是由什么构成的?二氧化碳呢?氧气呢?【学生回答】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许许多多的

4、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许许多多的氧分子分子构成的。【师生共同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联系已有知识总结注意点。1、构成:微观(如: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组成:宏观(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2、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只是其中一种)3、微粒:微观粒子【设问】既然分子是微观粒子,那分子是大还是小呢?(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3页: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分子还具有什么特性?【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

5、间隙(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将传统的“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先猜想预测分子的特性(“分子的特性”物理上也已学过),再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1】学生实验:混合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现象:总体积小于100毫升(总体积为98.5mL)结论:分子间有间隙【实验2】学生实验:两名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抽取20毫升的空气和20毫升的水,并进行推压现象:空气易推压,水不易推压结论空气中分子间间隙大于液态水分子间的间隙【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间有间隙,且气体分子间隙液体分子间隙、固体分子间隙【实验3】学生实验:先打开氨水试剂瓶,扇着闻,发现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具有挥发性

6、向取出的氨水中加入酚酞现象:酚酞变红结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显碱性现象:A烧杯中变红,B、C烧杯中不变色结论: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NH3分子溶于酚酞溶液中,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氨气本身没有酸碱性)NH3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在不断运动;气态分子运动剧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学生活动】举出生活实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教师提醒】分子运动理论应用广泛,包括自然界雨、云、雾等自然现象都和分子运动有关。(解释导课时的故事原因,前后呼应;同时将分子运动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开阔学生思维,)【过渡】很多实验证明分子不断运动,我们再来观察一个实验现象。【实验5

7、】学生实验: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有两团棉花,学生分别向两团棉花上滴浓盐酸和浓氨水。现象:玻璃导管中出现大量白烟结论:分子不断运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纯净物只含1种分子,混合物含多种分子【学生总结】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前提:由分子构成物质)1、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新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物理变化:无新分子生成(分子间隙变化)2、混合物:含多种分子纯净物:含1种分子【学生活动】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二、作业布置:绩优学案必做题:25页巩固训练1.2.3.4选做题:26页11题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用学生学过的空气为实例让学生想象分子的存在。先让学生知道酚酞遇氨水变红为下面实验做铺垫。用B烧杯作对比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分子在不断运动。巩固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