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28474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中学毕业论文) 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对温总理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还说,“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可见钱老先生着重审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当我们迫切地渴求“杰出人才”时,人们在各方面找原因,众说纷纭,却很少有人看一看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反思一下这样的学习能否成就杰出人才。 有时听到学生感叹:“以前我很喜欢自然科学,牛顿简直是我心中无人能比的偶像,但自从学了牛顿定律以

2、后,就对他产生了恨意。”这句话说得有点夸张和滑稽,但更多的是学生的忧郁和困惑。有人说,思考是人生最大乐趣,可这种被动的学习没能使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能引起他的思考,少年爱因斯坦思索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最终给出了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丁肇中中学时对牛顿第二定律思考了许多天,试着领会其中的美妙。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刻苦地“学习”?那是很自然的一种本性,是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热情”是创新的原动力,是搞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多数科学成就,就是兴趣吸引着人们去发现的。有成功者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王小波作品中且写到“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

3、”我们一向强调的“创新能力”也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对一方面没有兴趣,没有那乐于其中的热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现。 对于我们学生,我们或许没有如此浓郁的兴趣,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老师说,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放弃,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我们每天都要背英语、读课文,一连学习几门功课,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一分钟都要按套路做事,每一道题都要按套路思考,否则,你就要落伍。高考竞争如此紧张,哪有时间思考那些非考试范围之内的问题? 落地的苹果给了牛顿激情和灵感,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倘若学生有机会看到了苹果落地,他们的思绪一旦碰到 “F=am”之类的东西,就会立马转移思考,因为他们对那

4、些知识已经没有了原始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想到它们时就产生负重感。看看这种“思维逃避”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们为了达到所谓的“熟练程度”,每天都要一遍遍 一本本地做习题,恐怕他们看教材的时间远远不如做练习题的时间多。就连第一次思考,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理解的。然后是一遍遍被动无味地做题,甚至每天挣扎在永远做不完的题海当中,哪有时间体会其中的“美妙与和谐”?牛顿定律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用来解题的一个等式,知识变得麻木、僵硬,甚至成为累赘。“F=am”已经勾不起学生对它激情的思考,失去了那起初的激情和兴趣,就难以用敏锐的思维对知识深刻地思考。在“忙碌又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脑中怎能容下丁肇中连

5、续几天对“F=am”的思考?天才与常人在这里拉开了差距。即使是那些理科状元,“F=am”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身在学校之中,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人确实需要学习,可是考试就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吗?最终目的偏移,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变质,这是真理,更是事实。 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语文老师直接又含蓄的说;“我不是培养文学家,我只是教你们怎样在规范的层面上答卷。”当然,数学老师并不是培养下一个华罗庚,物理老师并不是培养未来的丁肇中。学生们接受了“规范”,殊不知失去了更多,而失去的那些很难再补救。有的人说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一心学习积累知识,到了大学才能谈创新谈个性的发展。其实,知识的不足可以补救,而

6、创新思维的缺失确实很难补救。为了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为我们推荐的一些课外探究课题(这本来就是一项补救工作),我从中选出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课题,争取组长的同意,可组长刚一听到这一课题,脸上轻松自在的笑容立刻不知去了哪里,有点为难的说;“这个课上都学腻了,换个别的吧。”这也是“思维逃避”现象的表现。原本十分美妙的东西却成了“思维的阴影”,这种思维定式一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造。缺失的东西在大学里能够补救回来吗? 现在考试题目的大量化,更是让学生们重复地、寻规踏矩地、按部就班地做习题,以达到“不用动脑”就能把题目很快答完的熟练程度,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质疑或向其它方向思考。这可能

7、还不如卖油翁中的射技有点炫耀的资本,他们还有些实用的价值,这只不过是“手熟尔”。在当今的考试选人制度下,应试教育的现状很难改变。应试的海洋里,哪能泛起创新的浪花? 很多地方的高中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比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乃至列入了考纲。多学些知识是好,但这也让人担忧。如果“应试”让这些美妙的知识同样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成为了“思维的阴影”,那还不如不去学,让学生保留最初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空闲的时间里,找来几本关于相对论或量子物理的书,怀着那种激情,让独立的思维自由地进展,或许才能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要比在课堂上学来的更有意义。爱因斯坦说:“把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才是

8、教育。”我们理解,被动的接受永远不如主动的寻求。 学生的课外发展也越来越被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学奥数、上特长班、参加艺考,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好几门特长班。发展特长很好,但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学,而是出于家长的要求或强求,很多比学校里的学习还被动。学习艺术原本的目的很自然,就是体会其中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给他人社会带来好处。而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学习就完全变质了,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本质应该是: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本性受到人为的干扰。人的学习和创造本性是很自然的东西,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下任其发展,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和

9、力量。这种“人为的干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可以用经济利益诱导其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物质利益的诱导和外加压力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的学习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学生还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有一个较为自由自主的学习和创造环境。这也是那个时期欧洲的科学和艺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一段时间有这么一短消息,温总理就我国人才培养的问题亲自询问了几名国内大学教授和教育专家,他们中有的说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有的说人才培养需要做好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不知道那些专家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虽然不能说教师完全没有责任,但可以说在这种体制下,只是加要求与教师和学校确实是

10、强人所难,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些我们早已经看到。人们即使认识到素质教育意义之深远,又能怎么做呢?我们不提倡应试,可把数十年锤炼得来的应试手段抛弃掉,高考成绩不下滑那才怪。提高高考成绩肯定比培养一个天才来得更容易。改革原本就是一种付出,不是获取什么功利,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几乎到处都是金钱的影子,社会环境让金钱更有吸引力。人们生存在当今,要大消费,就要增大收入,是金钱的魅力让人们努力劳作。如今大学的各专业中,“贸易”“金融”成了热门专业,而那些富有文化深蕴的“文学”“自然科学”却被人冷落。在生活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之下,即使刚

11、刚写完“一切于我是浮云”的手,也会左右摇摆不定吧。谁都想有个较好的家庭,谁也不愿让孩子给同学说我爸爸没钱。 这种社会现状应该是“经济领导人”的用心设计,可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依旧还是建国初的计划经济的话,现在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大吧,社会主义的地位用什么来维护?我们早就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挥金钱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中是很有效的,但是,人类文明的主流或人类前沿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靠这种利益来驱使的。在基础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开拓性的发展并不能够很快地转变成生产力,人们重视科学技术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搞经济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后面的“技术”两个字。日本的“技术”就相当好,虽然起

12、步也晚,也没见出过几个大科学家,但他那“非基础性”的科学的确是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力。中国肯定在向日本学习这一点吧。对于个人来说,搞这东西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利益。整天为赚钱着想的人不可能成为大家。这个社会也不是不要伟人大家,只是还有更迫切的需要。 姐姐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工作了,我对她说:“你不只是失去了一个机会,也得到了一个机会,你也可以自学嘛,那很自由。” 直到现在来看,我当时的话更多的已成了安慰。做到“自学”也很难,尤其是一般人。那些不上学的青年,找工作,赚钱,找对象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如果还整天抱着书本“装学问”,肯定会被看为没责任心没上进心的人。看看那些社会上的青少年,大多沉浸于

13、灯红酒绿,迷恋于网吧歌厅,追星族者成群,看名牌者一片。在路上走着撞到电线杆上的也有,只不过不是因为他在思考大学问,而是因为戴着耳机、眼睛瞅着别人是否在欣赏他的名牌!如今,我们还能否看到有谁一只手料理着生意,一只手看着孩子,还有一只手研究着世界上最美妙的智慧?还能否看到有谁一边卖着菜,一边拿着书本研究数学问题?直到相对论发表之前,爱因斯坦曾被人们视为“疯子”。当今社会,那80后90后,那虚荣浮躁的心,还能否做这种“异类”?还能否坚持自己的立场,体会高级趣味? 走在上学的道路上,“现实”使我不得不埋头苦读圣贤书,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离开学校,处身于尘泥喧嚣之中,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又难以独守立场,追求真美。我有所迷惑,但无暇忧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的兴与亡,要看高考。 作者:海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