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280784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2. 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3.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二.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伏尔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认识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思想在当代阐发。 2.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结合课前的预习,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比如:1762年轰动欧洲的“科拉事件

2、”,以 及伏尔泰为西尔旺、蒙巴伊、拉巴尔等 人鸣冤,为他们洗脱罪名、恢复名誉的故事。也可以介绍伏尔泰、雨果的生活 经历和成就。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 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 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 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 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 与景仰之情感染。 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1. 2

3、8 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2. 9 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手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2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并回 答以下问题: a在节l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 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

4、句话。 b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c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 果呢?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 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明确: a“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b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 责任。 c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 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 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

5、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 “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5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讨论: 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b对象是谁? c以何种方式? 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e结果怎样?明确: a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b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胜利。6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

6、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结合鲁迅的形象,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 (倔强的斗士形象)7. 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8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明确: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9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 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三. 提高认识,拓展思路:1. 1雨果抓住伏

7、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在雨果看来,伏尔泰“是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请学生思考其原因。 明确:结合节13,能够认识到: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彻底的变化。2引导学生结合上文,从“人“和”公民”、 “权力”和“职责”人手,理解“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仔细阅读课文,讨论并交流意见,能够体会到: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有遵守法律的职责。3讲解:伏尔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

8、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明确:想象18世纪的历史现实,尽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雨果对于伏尔泰的论说和评价。遇到无法理解的要点时,要向教师提问,或者和同学交流。4. 总结全文,体会语言特色1在演说词的最后,一般都会发出号召,达到感情的最高点。选择学生感 情充沛地朗诵最后一段。 2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 3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演说的特点,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1结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节14,能够读出作者的激情。 2作者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

9、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 , 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 实宣战。 4充分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结合自己所阅读过雨果的作品来谈。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补充资料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

10、的一个笔名。 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佚尔泰为躲避政治迫害来到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同时他还从事各种政治社会斗争,特别是他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进行的斗争,轰动整个欧洲,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欧洲进步人士尊称他为“菲尔奈教长”,他所居住的菲尔奈小镇则被称为伏尔泰小镇,一度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 镇上有一座纪念伏尔泰的雕像,附近还有他的故居。这座青铜雕像不太高,伏尔泰笑眯眯地站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微弓着背,长发披肩,身着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刚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注的雨水从他拧结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来。从雕像的面部

11、表情中,特别是那带着挪揄的微笑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意志、讽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智慧。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小老头,在300多年前,成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思想界的泰斗,使整个欧洲都不能不倾听他的声音。 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在碑文所列举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的剧本中国孤儿。 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伏尔泰伏尔泰(16941778年)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表现了

12、聪明才智。他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启蒙运动兴起以后,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放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1729年,他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他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

13、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1755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此后,他继续写作,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为一位被

14、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呜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1778年,伏尔泰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进了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它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摈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伏

15、尔泰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启蒙运动内容Enlightenment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法语为Lumires,意为启迪。1784年德国哲学家I.康德(17241804)所著什么是启蒙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当代人即用“启蒙时代”这个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时代。历史背景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勇敢地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和愚昧,幻想建立一个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