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277937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34分) 1不借助字词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菜畦 桑葚 脑髓 蝉蜕 讪笑 掸子 骊歌 花圃 嫉妒 木屐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五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人生鼎沸 行散神不散 和霭可亲 万念具焚 兴高彩烈 错别字: 改正: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4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的描写和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B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将现实与往事交替着写,将爸爸爱花和“我”的礼两线交替着写,突出了爸爸既严厉又充满关爱的性格。 C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 D伤仲永一文意在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 5.选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映衬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

3、儿童乐园的情趣。 B长妈妈的迷信故事意在吓唬孩子,鲁迅是在批判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C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D故事纯属虚构,用以告诫人们:世界上不存在有尽善尽美的事物。6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7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并仿照这个句子按提示再写一个句子。(2分)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只要你是 ,就算 也没有什么关系。8理解句子或词语的含义,回答问题。(6分)(1)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

4、我的乐园。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3)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9作家作品填空。(12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 ,原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 ,俄国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作有 、 等,他的创作对俄国 和 的发展影响很大。 (3)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 ,字 ,号 ,是杰出的 、 家,是“ ”之一。二、

5、阅读理解(36分)(一)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用原文回答。(2分)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2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分)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

6、什么相比较说的?(2分) 4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2分) 5仿照画线句子写一段话。(2分) (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5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邑人奇之

7、,稍稍宾客其父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5)不能称前时之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泯然众人矣。 3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分)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3分) 6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2分) (三)啊,朋友 朋友啊朋友, 朋友啊朋友, 你可千万不要忧愁。 你千万不要说忧愁。 你常说生活是沙漠, 你常说地上只有阴影, 那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绿洲。 那是因为你总是低着头走。 快先去做一个绿色的梦吧, 快昂起头吧迎着太阳走, 然后才会有那金色的秋! 将那阴影永远地抛在你的身后!1 这首诗告诉人们怎样的一个道理?(2分) 2 这首诗读起来很亲切,也很上口,这是为什么?(2分) 3补写诗句。(4分) 朋友啊朋友, 你千万不要忧愁。 你常说学习如受刑, 。 , !4请送一句恰当的人生格言给这位“朋友”。(别人写的或自己写的都可以)(2分) 三、作文(30分) 以“ 引起的回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