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27495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课程纲要 人文地理部分 田丽娟第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内容、意义和方法。2. 培养学生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有用地理知识。3、培养学生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有用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基本国情、国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

2、值观。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课程内容 一、内容安排主题内容考纲下载一、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的迁移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1 三种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国家2 国际人口迁移和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3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二、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1、城市空间结构2、城市化3、地域文化与城市类型1 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3 城市化的概念、特点4 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三、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2、工业区位3、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3、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3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工业集聚、主要工业地域4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对聚落和商业的影响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主要环境问题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可持续发展3 单元小结五、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 区域和区域差异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区动的影响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 区域的含义2. 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及形成原因。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5.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6. 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六、区域可持续发展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2、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1.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4.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业

5、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2、 遥感技术的应用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4、 数字地球1. 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资源的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5、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八、总结1、 单元小结2、 练习二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周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第一周8.238.28人口增长和分布人口增长类型第二周8.309.4人口的迁移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第三周9.69.10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第四周9.139.18我国城市的发展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五周9.209.25农业区位因素

6、与地域类型工业区位第六周9.279.30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第七周10.1110.16环境和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第八周10.1810.24可持续发展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九周10.2610.29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十周11.111.6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十一周11.711.13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十二周11.1711.2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十三周11.2411.30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的发展第十四周12.112.7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十五周12.812.14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十六周12.1512.21地理信息技术第十七周12.2212.28中

7、国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十八周12.291.4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十九周1.51.11环境保护第二十周1.121.18环境保护二.对课标中高考考点解读分析(一).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人口的增长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首先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介绍增长的三种模式.教学中要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等分析各阶段出现不同模式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说明人口模式的空间差异性。2、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及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重点介绍国际、国内两种,尤其是国际迁移。分析迁移原因要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

8、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但是主义因素在具体问题里的主次分别。并且还要了解也有生态、性别、年龄、距离等的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学习合理人口容量的目的是从侧面进一步理解环境承载力。要注意合理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强调抚养的最大或说极限人口数量;而合理人口容量是一种理想的数量。在教学中不是重点让学生弄清中国到底多少人口最合适,而是让学生理解估算方法步骤、考虑因素。(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1、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部分分为两部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所谓城市的空间结构实质指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9、因此,应重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这也是后面探讨原因的基础。教学时要对具体的城市进行具体的归纳,总结主要的形成原因有哪些。2、城市化 城市化部分内容要介绍好什么是城市化,它是一种过程,因至今还无统一的解释,故最好运用具体案例解释城市化含义的三方面内容。可以通过相关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比较出异同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的不合理性要用实例加以分析。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创造出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其次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本部分的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

10、、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教学时要注意具体的地域和具体的文化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三)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运用实例进行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运用地图介绍13种地域类型的名称和分布,还要以案例重点介绍原始迁移农业、传统谷物农业和现代混合农业,每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从特点、分布和形成条件等方面加以认识。说明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析其形成条件时,同时要注意与前面的区位因素中所学知识相结合。2、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和形成条件工业发展的区位分析,重点要介

11、绍原材料、市场需求、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各因素怎样影响工业发展和区位选择,这是关键内容,一定要注意理解和实际运用。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重在介绍工业之间的联系和工业集聚的因素。3、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主要介绍农业活动对地表景观、天然植被、土壤、生物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教材主要介绍了负面影响,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植树造林、治理盐碱等,所以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完善这部分内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工业生产活动是地球上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污染的具体表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来收集资料更有

12、利于加深对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理解。4、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先举例说明社会生产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再分别介绍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评价和最佳方式的选择,分析时要注意案例的结合使用。(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很多种,教材选取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等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介绍。教学时运用大量图片、数据进行说明可以增强说服力,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协调发展人地

13、关系的历史演进,首先演绎其思想的演变历史,主要从古代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从其演变历史来看,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上,即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这样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教学时要注意1;随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人地关系思想及真实关系也是不同的。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才认识到谋求人地协调是必由之路。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不发展了,我们首先要肯定发展权。所以,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14、前提,而且这种发展包含了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方面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五)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了解区域的含义”本条标准是要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区域是根据区域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掌握区域划分的依据很重要。其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上述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及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和认识。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这条内容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比较,认识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区域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来说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比较地形、水文、资源与环境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探寻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区域在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