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252570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2004/11/1113:27:43粮食储藏,在中国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经太长时刻的进展,到了20世纪,才发生质的飞跃,即给予了科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进展。在20世纪这100年中,中国粮食储藏科技进步的轨迹是什么?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从科学的意义上分析、研究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前50年“没有有系统的、全面的资料”,后50年,尤其改革开放20年来技术资料又繁多,因此,咱们采取了科学史重在科学观念进展历史的观点,力图刻画出这100年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1 、清朝末期中国传统粮食科技之终结清朝末期,中国新式农业学堂和农事实验场接踵显

2、现。1898年近代第一所农科大学和京师大学堂农科成立,许多省还设立农业学堂。1898年以后,各地农事实验场慢慢增多,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中央农事实验场,内设树艺、园艺、蚕丝、化验、病虫害5种,每种均有实验项目。各省也有类似的农事实验场。在一些农事实验场还进行了水稻引种选种育种的实验,如芜湖农务局在1903年引进日本早稻品种“女郎”号,进行试种,四川劝业道农事实验场征集国内农作物品种达1300余种。其研究成绩尽管很小,但已开中国农事科学研究之先河。西方农业科技以较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罗振玉在上海开办农学报,这是中国第一家农业刊物,前后发表了有关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译文

3、或农学教材1151篇,在国内产生了专门大阻碍。1900年,杜亚泉在上海创建的亚泉杂志,是我国人自办的最先的一种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杂志,发表的防腐与储藏法,介绍了各类食物的18种储藏法,是中国最先介绍科学储藏的报导。包括食物标准及食物各质化分表、定性分析等,对中国人民熟悉科学储藏、食物品质、分析方式及手腕等,都是极为有利的。1904年,上海的江南“总农会”编辑了一套外国农业科学丛书,共82册,命名农学丛书,比较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清朝时,中国谷物国工耕具有“磨、碾、砻、杵臼、水碓等”,粮食储藏“通行存七粜三”,即推陈储新的一种方式,这些确实是传统的粮食加工与储藏。近代粮食科学

4、技术是从利用由电作动力的机械生产开始的,“我国粮食工业,即利用机械制粉、碾米、榨油的工业,始于上个世纪。1863年上海洪盛米号用机械碾米,1897年上海开办盛德机械榨油厂,1898年上海成立阜新机械面粉公司”。包括这些食物加工厂在内的民族资本企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共只有100多个,“到了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共设立厂矿549个”,其中食物工业就有125个。荣氏家族的面粉企业,由1903年每一年加工面粉用麦量591216吨,到1910年便上升为5924477吨,7年时刻提高10倍。机械加工面粉,用麦量专门大,储藏问题便产生了。由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知识分子群的产生,他们远涉重

5、洋到异邦他国直接汲取近代科技的营养,学会了进展近代科技的技术,才有可能成立中国近代粮食科学技术,同时也必然致使了中国传统粮食科技文化的终点。2 民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在艰巨曲折中缓慢进展中国对仓储昆虫的研究,已有2500年的历史,真正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仍是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的。张禹安以为,姚胡元于1925年对谷象作的专门研究,这是中国最先的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的功效。尔后,于菊生、忻介六、封昌远、冯学棠、姚康等于3040年代对仓虫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功效,后来由李风荪教授总结性地记载了中国已有仓虫130种。其中以米象、绿豆象、碗豆象、大谷盗、长角谷盗、锯谷盗、谷蠹、拟谷盗、一点谷娥

6、、麦娥等10种为重要,又以米象、谷象、一点谷娥及麦娥加害最盛。这确实是民国时期对仓虫研究所取得的熟悉。仓虫对储粮的危害,是这一时期仓虫研究的又一重要问题。依照案头资料概述为,1935-1946年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云南6个省及重庆、长沙等2个市的储粮平均损耗率为248-3858,最高为广西上金,其受损率达775。1935-1936年江西省农业院对遂川、泰和等33个县的调查报告,储粮因虫害的损耗率最高达30-45。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统计,全国储粮每一年因虫害的最低损耗量,大米是1145万吨,小麦250多万吨。民国时期储粮损耗率之高,正是对那时政府粮政废弛,失于治理,设施简陋,仓廪空虚,民

7、不聊生的具体写照。粮食查验是粮食储藏的前提,科学查验是科学储藏的前提。上海商品查验局创建于1929年春,那时能对豆类作水分、病虫害、夹杂物等3项查验,对植物油作搀假查验;由于实施严格查验,使豆类和植物油保证良好品质,扩大了出口,为国家作出了奉献。从此,中国有了粮食查验机构,粮食查验进入了应用科学方式的新时期。有了科学的粮食查验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粮食物质的熟悉。例如,对小麦品质的熟悉:(1)化学成份(有脂肪、淀粉、纤维素、糊精、糖分、蛋白质、矿物质及水分等);(2)制粉率;(3)理学的性质(包括粒质及理学分析内容如完整粒、未成熟粒、损伤粒、带壳粒、有机夹杂物、无机夹杂物、容积重等);(4)

8、水分。在被史学家们称为“30年代是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的最好时期”里,粮食储藏科学技术除对仓虫和粮食查验的研究之外,尚未开展专题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也只是单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如温度转变同粮食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再有确实是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如30年代金善宝教授提出的以色泽、精米度、水分、容积重、碎米、杂物、红米、糖分、胀性及腹白米等项制定籼米粳米暂行分级标准。其研究成绩实在很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有了新的进展,尤其面粉工业进展的需要,对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起了增进作用。这种作用,表此刻以下3个方面:第一,推动了小麦品质研究据报导,1920年7月,上海面粉厂协会委托南京东

9、南大学农学院研究改良小麦品种,以便改善面粉质量,在南京成立了一所小麦实验场,5年的实验取得了令人中意的成绩。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能是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最先的一个事例。第二,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型粮仓30年代,正值中国民族工业进展时期,面粉工业加工用麦的数量甚为庞大,为此,1938年,原阜丰面粉厂在上海苏州河畔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大型粮食立筒仓。这是一座(3x8排)直径为10米、储粮高度为20米的24个筒仓,大仓可储小麦90万千克,小仓可储小麦65万千克,总容量为2100万千克。并附有机动的输送设备,不仅出入仓方便,还可随时翻仓。陆永年教授称这座立筒仓是“我国粮食筒仓建设史上算是

10、最先的一座”。中国有了第一座现代化粮仓,亦即具有建仓占地少、仓房向高空进展、储粮集中、规模大的特点,所有运作全都机械化。这以后,又通过了30连年,这种仓在中国才得以推行。第三,初创培育粮食科技人材的学校笔者以为,在近代办的高等学校中,只是在个别学校中设有农学,可是从来没有设立粮食科学的。到了1947年,荣氏家族在经营面粉工业发家的基础上,自己开办了一所大学,这确实是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学制3年)是这所大学的一个系。从此,粮食科学教育在中国有了开端。面粉专修班的课程中,关于粮食储藏的就有粉品化学、仓储学、粉麦病虫及实验等。荣家企业史料中就称:“面粉专修科为全国初创”。其实,面粉专修科是很稀有的

11、一种系科,活着界上也只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设有面粉工程系。3共和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共和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展,是慢慢提高的,也是慢慢进展和深切的。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起步,60-70年代的曲折,70-80年代的进展,90年代的拓展等几个时期。3150年代的起步党和政府对粮食工作超级重视,建国初建设了一批苏式平房粮仓。随着粮食增产,储粮任务也逐年增加,粮食保管有了专门大进展。关于储粮的平安,在“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指导下,显现了大量无虫、无霉、无鼠雀和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大大减少了储粮在数量、质量上不该有的损失。“四无粮仓”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是中国保粮工作者所制造

12、的历史奇迹!为了从科学上熟悉粮食的本质和特性,原粮食部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科研课题。50年代初对稻谷和小麦2大粮食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如稻谷含水量与储藏期间各类转变之间的关系;热进仓对小麦品质与生理的阻碍;1956-1958年对全国储粮害虫的调查;1958年对河南洛阳小麦储藏3年中微生物区系演替规律和平安储粮关系的研究;1959年对湖北浠水稻谷储藏8个月中(18月)微生物区系演替规律的研究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功效。1500年前的小麦曝晒后趁热人窖的保藏方式,通过研究,能够看到“日晒与高温关于发芽力的阻碍依种子的生理状态而有不同,只有在解除休眠期以后,高温处置才能够使麦种的发芽率降低,刚收成的

13、小麦高温处置反而能够提多发芽率。小麦热进仓处置对小麦储藏半年中蛋白质、粗脂肪、维生素B:的转变“没有显著不同”。而小麦品种不同,其种子的休眠期也是不同的。中国对粮食微生物的研究,最先是1956年,从稻谷上分离取得的有曲霉、细链椹菌、短孢子菌、草生链双孢子菌、玫瑰头状孢子菌、新月湾孢子菌、镰刀菌、稻胡麻斑病菌、螺旋孢子菌、稻黑孢子菌、毛霉、青霉、黑点菌及贝氏有尾孢子菌等14类,不同储藏温度与不同储藏方式霉菌的产生也不同,这一功效,是中国粮食菌类研究“这一工作的开端”。这些研究功效,不仅展现了多因子研究粮食储藏的科学方式,更重要的是给后来粮食储藏研究以宝贵启发:(1)从生理生化指标上研究粮食储藏的

14、必要性。(2)要系统性地研究粮食微生物,即从各类粮食在不同水分下生长的菌类开始,进一步了解各类菌类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和它们彼其间的彼此关系;同时把菌类的生态关系与粮食品质转变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3.37080年代的进展全国各族人民一举粉碎四人帮,专门快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邓小平同志学术刊物要办起来的号召下,继粮食储藏杂志以后,又办起了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0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学报(1983年),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85年),吉林粮油食物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中国粮油学报(1986年),和许多省(市)、自治区的粮油科技期刊等.在郑州粮食学院、成都粮食储藏科研因尔后,又成立了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武汉粮食工业学院(现武汉工业学院),还有许多省(市)、自治区成立的粮食学校.1986年成立了中国粮油学会,同时成立了粮食储藏专业分会.从而,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进入了全面进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储藏研究,投入人力之众,研究涉及问题之广,取得功效之多,是粮食储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谓粮食储藏史上的黄金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