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325193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复习练习题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yo)囊括(ku)拱手(n) 要害(yo) B.合从(zn) 逡巡(qn) 遗镞(z) 鞭笞(ch) C.藩篱(fn) 锋镝(zh) 劲弩(n) 瓮牖(yu) D.墨翟(d) 行伍(hn) 万乘(chn) 作难(nn)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东割膏腴之地() (4)蒙故业,因遗策()

2、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6)逡巡而不敢进()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8)将数百之众() (9)蹑足行伍之间() (10)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今义:_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今义:_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 ,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 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 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

3、多组 ,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 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一中心,说明 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

4、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 与 对比,二是 与 对比,三是 与 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 ”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 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10. (1)战国四公子:齐国_(姓_名_)、赵国_ (姓名_)、楚国_ (姓_名_)、魏国_ (姓_名_)。

5、(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以东,“山东”指以东,“河南”指_以南。“百越”指古代_族居住的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3)“黔首”是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的宗庙。11.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陈涉,请用五个词语依次概括。(不能用原文词语。) 、 、 、 、 、12.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 ; ; ;(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

6、果? ; ; ; ; (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 。 (4)从后三段中找出三组骈句。 ;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3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 (1)迁徙之徒也() (2)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3)斩木为兵() (4)赢粮而景从

7、()14.“行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15.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_,_,_。一个有利的方面是:_ (都用自己的话概括)16.这段话中共有五个“而”,请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10分) (1)而迁徙之徒也: (2)而倔起阡陌之中: (3)转而攻秦: (4)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过秦论参考答案1.贾谊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2.A项 “崤”读作“xio”,C项 “镝”应读作“d”,D项 “乘”读 “shn”。答案:B3.(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4)承接,继承。(5)吝惜。(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8、。 (7)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8)率领。(9)用脚踏地,这里有“出身于”的意思。(10)举。4.(1)古义:一般人。今义:中介人。(2)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孝公以来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6. 解析:A项“没”通“殁”;B项“倔”通“崛”;D项“有”通“

9、又”。答案:C7. A.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B.亡,动词活用作名词,逃跑的士兵;C.云、响,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答案:D8. A、B、C三句都是省略句,D是判断句。 答案:D9.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陈涉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

10、,不可移易。10.答案:(1)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 (2)函谷关崤山黄河越桂浙闽粤百粤(3)秦民奴隶天子11.出身,职业,才干,智能,家境。12.(1)第一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第二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第三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陈利兵而谁何”。第四问:“子孙帝王万世之业”。(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写其社会地位。“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写其才能不足。“率疲弊之卒揭竿为旗”写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结果。(3)第一问: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作对比。第二问: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相照应。(4)“振长策亡诸侯”;“废先王之言”;“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渊”;“蹑足阡陌之中”;“率疲弊之众”;“斩木为旗”;“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13.(1)被征发;(2)才能、德行;(3)兵器;(4)担负。14.行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