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251172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XX省农发行与湖北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XX省建设新型城镇化,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十一五”期间,XX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飞速发展,加速了XX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目前面临着金融支持不力,造“血”不足的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课题组对XX省1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研,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一是时下“国进民退”带来的信贷歧视;二是由于银企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解决困境的思路:合理界定国有农业企业的经营领域,探索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抵押担保工具创新,发展农业保

2、险,创造银保互动机制等。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省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七个一号文件,贯穿一个主题,即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做好当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并强调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增加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2008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涉农金融机构既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需求特点的尴尬,又面临着业务风险的高度积累和风险管理手段的匾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需要面对的高风险局面,继而遇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

3、整体上来看,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金融支持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县域金融机构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供给的主要部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助推作用,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研究,最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德伯格(johndavisroggoldberg,1957)在提出“农业综合经营”理念时提出的(董家泽,2001)。他们认为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市场融资机制和财政投资补贴机制对农业产业一

4、体化经营的效率非常重要,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我国真正意义的农产业化经营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起步的农工商、贸工农技一体化经营。但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及理论上的定义和实践运作,则是进入90年代。1993年初,XX省XX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思路。1996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从此,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民的自主选择上升成为政府的重要政策,成为我国“三农”中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指向。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

5、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农村金融理论中,农业信贷补贴论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贷理论认为农业存在着收益低、投资周期长等弱质性特点,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该理论认为农村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农业的发展需要努力克服资金回报率和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即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对这些资金重新进行再分配。戴维斯和高德伯格(1957)指出,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需要建立合理的财政投资补贴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赫希曼(1958)认为,区际间的不均

6、衡增长现象需要政府加强干预,因为核心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发展,但是劳动力和资本会从外围区域流入核心区,进而加强和巩固了核心区的发展,这样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所以政府要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援助和扶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4)认为,传统农业要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离不开金融支持,最主要的是增加农业投资,实行财政补贴生产资料、低利率发放涉农贷款以及相关的制度、政策支持。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在研究二元经济理论后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在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下,才能促进农产品产、供、销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解决农村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

7、展。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帕特里克(1966)提出了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该理论对加快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前者强调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产生了农村金融组织,出现了农村金融服务,进而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后者则强调,在农村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中,供给的作用大于需求,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需要用金融供给的增长来刺激。帕特里克认为,供给领先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需求追随模式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 5、1979)认为,政府、市场和组织在社会资源及资

8、金配置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作用空间和效率边界,其各自的最佳作用机理和最终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市场和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投资支持方面是可以相互支持和相互弥补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认为没有必要从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因为农村居民存在一定的储蓄能力,只是由于低息政策和拥有更多的机会成本,他们不愿意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要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动员农村居民储蓄,而只有让利率由市场决定才能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供求。麦金农和肖认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发展相互制约,经济的停滞制约着

9、金融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制度的落后也会反制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时不能借助金融市场融资,只能依靠内部融资。为此,麦金农和肖主张,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来解除金融抑制,取消利率压制,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提高资金效率,刺激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完全竞争市场论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政府干预。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而带来的缺陷。在金融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可采取间接调控机制。农村

10、金融市场中,金融等信贷部门不能完全掌握借款人的全部信息,金融机构很难控制风险,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不能够完全依据市场机制来建立,政府部门有必要适当介入金融市场来培养农村金融市场。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理论界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文献,概括起来,研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二是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路径分析。 麦克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概念被学者广泛地用来描述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现状:政府管制的低利率造成巨大的融资缺口,只能通过信贷配给的方式安排农业产业化的借贷资金;金融市场的分割形成金融体系的二元性,将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

11、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综观国内相关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化中主体融资难的成因主要是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组织体系方面,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位且协作不力,尤其是农业保险缺位,导致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二是工具体系方面,金融产品单一和服务短缺,缺乏适应农业产业化特点的创新;这两方面的问题共同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对需求的背离。 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主要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即强调政府适度干预在弥补市场缺陷中的作用。存量改革主要针对现有的涉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

12、,研究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实施涉农金融机构内部改革,以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是否应商业化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大多着眼于既有金融机构内部的改革,遵循的是金融机构观的思路。增量改革主要涉及两条主线,即组织创新和工具创新。组织创新方面,高云峰(2003)等学者建议放松进入管制和大力培育与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或组织;齐成喜(2005)等学者关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政策性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工具创新方面,国外小额信贷机构创造了不少为人熟知并广为复制的技术(stiglitz,1990),在结合中国国情的探索中,许多学者在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发展订单农业

13、模式、开发适销的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对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值得探索的想法。另外,多数学者共同指出,我国政府应继续向涉农金融服务实施政策倾斜,并加快健全制度和法制支持,完善监管体系,并建立涉农金融组织明晰的产权制度。增量改革旨在根据目前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新特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这也是金融功能观体现在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中的具体要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一些学者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的金融支持路径创新:屈魁(2007)研究表示应构建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相对接的金融模式;李秀茹(2008)探讨了有效信贷抵押和担保的创新模式;曹平辉(2008)关于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分担

14、和保障体系提出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用互助组织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新模式;陈建新(2008)认为最佳选择是通过完善的市场条件,使得农户可以通过抵押农地获得信贷资金。从理论基础上看,国内外有关研究大都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展开的,强调政府在金融支持中的作用;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主流理论已经向金融功能观演进。从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看,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路径探讨,在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支持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尽管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改革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但农业产业化主体的融资困境这一仍未解决的传统问题继续成为国内

15、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的话题仍有不断向前探索的趋势。 一些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创新金融支持路径:陈建新(2008)认为农户可以用农地作为抵押农地获得信贷资金;屈魁(2007)表示应构建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相对接的金融模式;曹平辉(2008)提出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用互助组织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保障体系。刘宁祥、徐永智(2007)认为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等制约着XX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构建新的产业经营方式和产销制度的必然选择。段应碧(2007)认为,发

16、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培育一些龙头企业,并加大对这些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来解决他们信贷资金供给不畅的问题。林毅夫(2007)认为金融支持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最主要障碍。农民依靠自我积累很难将生产规模扩大,因此需要优化金融结构,增加能够给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闫晶怡(2008)指出了XX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业产业化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自身实力不强,资金紧张、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和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同时他认为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商业性银行使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导致农村经营性需求信贷得不到有效解决和部分农业产业化项目难以融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政策支撑,给农村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