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235986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兴国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2018-12-2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伐随。随侯认为自己祭神的物品丰富、干净,有神明保佑则不惧楚国。大夫季梁却说“夫民,神之主也”,若君主不能使百姓安居,将无法得到神灵保佑。季梁的言论A. 体现了唯物主义B. 可见思想领域“百家争鸣”C. 体现了人文精神D. 否定了祭祀制度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随侯强调神明的作用,而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观点,强调民众的作用,关注点由“神

2、”转向“人”,体现了对“人事”的重视,体现了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随侯与季梁都认可“神灵”,并非唯物主义思想,A项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B项错误,故排除;季梁强调使民众安居的重要性,但并未否定祭祀制度的合理性,D项错误,故排除。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 宣扬民本思想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D. 肯定汤武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

3、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

4、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4. 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A. 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B. 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C. 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D. 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可知,格物致知是指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5、理”的体验,最终目的是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非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可知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都主张研究原理法则追求理性,故选B。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D;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名师点睛】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道德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5.对

6、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表明这些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精华的传承,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故排除A。材料思想继承古代民本思想,而非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故排除B。明清新思想是

7、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6.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映了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答案】B【解析】A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内容的分析,不是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材料中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其政

8、治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故D项错误。7.在谈到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有人以南宋郑思肖相比:“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和文化维系。日暮家国何在?这才是永远的乡愁。”郑思肖的绘画A. 高度纪实,寓情于中B. 强调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C. 构思独特,造型夸张D. 注重传达主观情感和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由材料可知,郑思肖把对国土的思念寄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其作品属于文人画,注重传达主观情感和思想,故D项正确;A项“高度纪实”与绘画风格不符,可排除;B项与文人画特点不符;故排除。郑思肖

9、的墨兰不画根土,但不等同于“造型夸张”,C项错误,故排除。8.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间”,可以看出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B项。“师夷长技以制

10、夷”是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的,并未赋予实践,排除A项;“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C项;“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史实可知19世纪60年代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此确定答案。9.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A. 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B. 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 传播西学成为不可

11、阻挡的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学受到追棒,而旧书无人问津,体现了甲午战败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故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科举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B;C项维新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所以选D10.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 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 维新派未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2、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背景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这里的“士气”应该是指广大知识分子的热情。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相关背景11.19世纪末,康有为以西方有耶稣纪年为由,主张废除历史上的帝王纪年,改用“孔子纪年”。20世纪初,革命派提出采用“

13、黄帝纪年”。其共通之处是A. 否定君主权威B. 引介西方理论C. 实现救亡图存D. 近代民族意识勃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改历史纪年主张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符合题意。维新派并不否定君主权威,A项错误,故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革命派排满兴汉是狭隘民族观,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12.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

14、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13.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

15、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A. 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 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C.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 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而拜伦的作品中充满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符合处于清民鼎革之际的中国社会状况,所以得到青年人的喜爱,故D项正确。A主要说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1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A.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B. 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C.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