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23479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博会专项调研报告之文化文明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博会专项调研之文化(文明)篇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来自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的场馆,在这里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了他们独具匠心创意。世博选择了中国,中国融入了世界。面对文化的盛宴、文明的硕果,面对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宽广舞台,我们在激情澎湃之余,能否睿智、冷静地思考:世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为此,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携手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展开了系列调研。本期调研,旨在通过真实有效的数据,了解公众对世博会文化的认知,世博文化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世博的文明成果。本次调研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地区,借助技术领先的在线调查系统与高质量样本库,共回收1105份有效数据。其中男性占5

2、1.50%、女性占48.50%,受访者中绝大多数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78.4%的人接受过大学(含大专)教育,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5.5%。所有有效问卷经过在线调查系统逻辑自动检查功能查错,误差率在3%以内。整体印象:汇聚各国文化、展示创新世博会是汇集各种新思想与科技成果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从中不但可以触摸未来的城市生活,也能洞悉人类文明的走向。本次调研中,超过半数公众认为世博会是汇聚各国文化的舞台,45.1%的人觉得世博会是展示新技术的窗口。同时,还有38.1%的受访者表示,世博会是新思维新创意的发源地。这样一个智力激荡的思想盛宴,对正致力于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3、中国来说,无疑将从中受益良多。当问及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时,40.7%的受访者认为世博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37%的人觉得世博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和地位,认为能够促进吸收最新科技创意成果排在第三位。在上海的受访者中,这个选项排名第二。您对本届世博会的整体印象是?有效百分比汇集各国文化的舞台50.70%展示新技术的窗口45.10%新思维新创意的发源地38.10%最美丽的世界之窗35.90%经济发展助推器31.10%经济奥林匹克17.10%其它(请补充)0.80%表1 数据来源: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世博会不仅是主办国的对自身定位的公开诠释,也是主办城市与参展单位和参观者的高度互动,每一个地区的人

4、民都为这一个宏大的目标而被动员起来,因为这将对他们生活的国家和地区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数据显示,近五成公众认为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提升上海的国际地位”,“凸显上海国际化都市形象”排在第二位。29.9%的公众认为提升了服务行业的质量。不久前,上海世博会主运行指挥部窗口服务组办公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世博会窗口服务行业进行了第二次满意度测评。世博游客对上海窗口服务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在本次调查中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86.69分,大大高于第一次调查的79.86分。就同一问题进行对比时,我们发现,上海受访者对世博会有着独特地体验。上海受访者中,“加强基

5、础设施建设”和“凸显国际化都市形象”并列第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排在第三。可见借助世博契机,上海市政府与世博组委会的开展一系列改善民生、提升服务质量的举措,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市民的认同。在问到“世博会对个人带来的改变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将开阔眼界排在首位,而上海的受访者将体验不同文化排在第一位,体现了较强的参与感。世博文化特点:集中、融合的多元化世博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方式。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融合,推动城市的发展,也使得世博文化大放异彩。本次调查中,20.8%的受访者认为,世博文化的特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不同区域、种族文

6、化的融合也是公众对世博文化的共识之一。男性受访者中有18.6%的人认为世博文化体现了创新的价值,女性受访者中17.4%的人认为世博文化的多元性是最突出的特征。上海受访者中20.8%的人认为世博文化体现了创新的价值,位列第一,其次是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您认为世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效百分比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20.80%不同区域种族文化的融合18.90%呈现的多元化特征17.40%体现了创新的价值17.10%反映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3.40%思想交流与碰撞12.50%表2 数据来源: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世博会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他们从不同角度感受着世博会在文化观

7、念上带来的启示。调查表明,有36.9%的人认为重视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是本届世博会在文化观念上带来的启示,32.3%的人觉得世博会推动了不同文化间融合交流意义非凡。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则更加活跃,22岁以下受访者中认为“世博对全球城市发展提出新构想”的人,占有较高比例,2229岁的人群中,更多的人认为需要“反思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模式”。而不同性别的受访者之间,感受也存在差异。男性受访者认为世博会在文化观念上,“让人们更多审视经济与人文的辩证关系”,而更多女性选择“重视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您认为世博会在文化观念上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有效百分比重视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36.90%推动不同文化融合交流32.

8、30%对全球城市发展提出新构想28.90%关注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与变革27.30%提醒人们关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26.80%反思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模式25.30%审视经济与人文的辩证关系20.10%不能片面崇拜技术15.30%表3 数据来源: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世博与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多元交流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使国人更加自信、客观地看待外来文化。本届世博会展示了我们更为开放的胸怀。数据显示,32.9%的公众认为“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分”对弘扬中华文化有促进作用。31.9%的人觉得世博会提供了不同文化交融的平台。上海的受访者在认同上述观点之外,还认为世博会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显示

9、出了更宽广的视野。男性受访者中,更多地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排在首位,而女性受访者则认为世博会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用明显。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各年龄段体现出丰富的差异性,22岁以内的人觉得世博文化将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实际效益,3039岁的人则更看重世博会提供的不同文化交融机会,认为世博会可以帮助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成分的人以4055岁年龄段为主。您认为世博会对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哪些促进作用?有效百分比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分32.90%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32%提供不同文化交融的平台31.90%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31.90%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9.90%中华文化魅力的集中展

10、现29.80%给参观者丰富的文化体验25.90%表4 数据来源: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具体到“世博会对海派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方面?”,42.3%的人认为世博会了促进多元化交流,加深国内外对海派文化的了解。上海受访者在认这一观点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忧虑。31.7%的上海受访者觉得各种文化涌入将对海派文化产生冲击。男性受访者更多地认为世博会为海派文化留下来客观的物质文化遗产,从女性的角度来看,认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对海派文化影响更大。传承世博文明:宣传倡导、示范相应、全民参与世博会展示的各种文明成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何将这种文明成果延续,乃至推广到全国。成为后世博时代的新挑战

11、。公众普遍认为,从“加强宣传倡导”、“发挥典型城市示范作用”、“建立各种文明日”等方面着手,会有显著成效。男性受访者中,赞同“建立指标体系加以贯彻”的人居多,同时,也有54.4%的男性认为应该建立各种文明日全民参与,而女性则认为加强宣传倡导的更有效。也有受访者建议,将各项有关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目标。您认为如何将世博会的文明成果推广到全国?有效百分比加强宣传倡导树立文明风尚43%发挥典型城市的示范作用37.70%建立各种文明日全民参与36.90%建立文明指标体系加以贯彻32.90%通过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监督32.90%发展志愿者深入社区26.90%其它(请补充)0.10%表5 数据来源:数

12、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这场人类文明的盛宴,需要多个文明的细节组成,最为人显见的,就是各场馆门口蜿蜒的队伍。34.2%的公众认为,世博中的排队文化,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31.9%的人认为排队体现了公平与秩序。作为东道主的上海市民中,对这点感受颇多,超过三成的上海受访者觉得,这种细节是“需要国人进一步培养的习惯”。男性认为排队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独特部分,女性则认为排队也是一种社交礼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和务实进取的上海,才是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国民的素质也是世博会上重要的展品之一。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那些美好的时刻将被永承。其作为全民大课堂的作用初步得到体现。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使这个集多种文化、科技创想成果于一身的平台,能够成为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新起点。让世博会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其更为深远的效应应当在一代人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