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229834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性分析陈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 英语教研员)一、教学活动包含的要素 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通常会考虑到很多要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 Purpose :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活动目标制定得是否准确和清晰,直接影响着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最终的效果。 (二) Skills :活动所侧重训练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 英语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这四项。活动侧重训练的,可能是其中的一项技能,比如单纯的听力技能或阅读技能,但有的时候,活动也可能涉及到几项技能,比如听和说的技能的结合。 (三) Level :活动的难度 因为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

2、所以活动的难度相应地也要有所贴近和调整,使之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如果学生整体水平偏高,活动的难度可以设计得稍高一点;如果学生接受程度偏低,则应该适当降低活动的难度。 (四) Materials : 活动所涉及的材料 活动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两大类: 1、 活动所需要的语言材料。 包括活动交际中必备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没有必要的语言支持和铺垫,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2. 活动所需要的图片、音频、视频、电脑、实物等各类相关的媒体资料及黑板、粉笔等教具。 (五) Procedure :指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Procedure 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活动分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一个步骤的任务和

3、内容是什么。 (六) Participants :参与活动的人员和安排 Participants 其实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安排;其次是参与人员活动组织方式的安排。是两人一组( pair work )活动,还是四人小组( group work )的活动等。 (七) Evaluation : 评价与反馈的手段和形式 活动结束后评价与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就评价的主体而言,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从评价所依据的媒介来看,有语言评价,有实物奖励;从评价的手段而言,有等级式评价,比如 A, B, C等级,有分值评价,比如 5分制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和方式,都应该在活动开展前跟学

4、生交待清楚。 (八) Variation : 活动的修改和调整 活动实施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况与活动预先的设计很多时候并不吻合,所以,活动的组织者往往要根据活动的实际发生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这对教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应激能力和临场智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目标不明确 案例 3-1 词汇教学活动案例 课题: Festivals 教师活动: PowerPoint呈现图片 ,并教授单词。 图片内容描述:幻灯片 1播放平安夜的音乐;幻灯片 2教授并带读了中秋节、重阳节和万圣节的单词,幻灯片 3教授并带读复活节、情人节、春节的单词,幻灯片 4教

5、授并带读与圣诞节相关的其他词汇,如 Father Christmas、 stocking、 chimney等。 学生活动:观看、回答问题并跟读。 案例分析:幻灯片 1播放的是平安夜的音乐,马上让人联想到要学习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但幻灯片 2并没有继续这一思路,而是跳转到中秋节、重阳节和万圣节等单词的学习,幻灯片 3教授的是复活节、情人节和春节的单词,幻灯片 4再折回到圣诞节的内容。四张幻灯片来回切换,中西方节日相互交错,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此活动是想引导学生学习与西方节日相关的单词,还是学习与中国节日相关的单词?是重点学习与圣诞节相关的单词,还是中西方节日的对比学习?我们不得而知。究其原

6、因,还是因为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确定好这个活动究竟要做什么,目标意识不强,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思路和顺序都比较混乱,自然也考虑不到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提高。 (二)活动对象不匹配 活动对象通常是指活动由谁和谁来做。一般是在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来进行。 案例 3-2 句型操练活动案例 课题: What are you doing? 教师活动: PowerPoint呈现姚明打篮球的图片和文字并提问个体学生。 T: What are you doing? S: I m _ .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案例分析:此活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依据图片询问学生正在做什

7、么,学生回答自己正在做什么。关键是图片呈现的却是姚明在打篮球,如果用 -What are you doing? -Im _. 的句型来操练,活动的对象就转换成教师和姚明了,此时如果教师仍然询问学生“你正在做什么”,学生会觉得很困惑,他(她)无法看着图片里的姚明,而用第一人称“我”来回答自己正在打篮球。 (三)情境创设不合理 案例 3-3 句型操练活动案例 课题: My family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板书新句型并带读: I have got I haven t got 然后呈现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操练。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口头练习句型,如: I have got two siste

8、rs. I have got an aunt. I haven t got an uncle. I haven t got a brother. 活动形式:全班活动半班活动个体活动。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模仿式操练新句型的活动,但情境的创设不太合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在这样的情境里去真实地感知语言,体会语言,并运用语言。因为有些同学可能没有哥哥或姐姐,但为了句型的操练,不得不说出 I have got a brother. 或者 I have got two sisters.的句型,还有些学生生活中可能有叔叔阿姨,但同样为了操练句型,也只好说 I haven t got an uncl

9、e / aunt.了。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语言的实践服务的,如果违背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恐怕也很难达到语言真实交际的目的。 (四)资源利用不恰当 案例 3-4 听力活动案例 课题: What are you doing? 1 教师活动:播放 Flash动画。画面呈现两只小鸟的问答,互相询问小狗、小鸭、小猫等动物分别在做什么。 2 学生活动:观看。(片长 2 30) 3 活动反馈:教师提问: What are the two birds doing? 学生回答: They are talking.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使用的 flash动画固然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能较

10、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遗憾的是,资源利用不恰当,且利用率太低。活动的初衷是训练学生听的技能,但是 flash动画却再现了画面和动作,学生不需要听,所有细节通过看就全部知晓了,资源没有真正起到训练听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视频资料是不太适用于听力练习的。听力练习的资源最好只播放声音,而不出现画面,让学生通过听去获取信息。 其次, flash动画里包含的细节信息很多,学生从头到尾观看了 2 30,却只回答了一个过于简单的问题 What are the two birds doing? 资源的利用率太低。如果把这段动画当作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和操练的工具,其实效性会更好。 (五)学生参与活动

11、的广度和深度不理想 案例 3-5 句型操练活动案例 课题: What are you doing? 1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 19幅图片,提问: What is he / she doing? 或者 what are they doing? 2 学生活动:个体依次回答。 案例分析:此案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资料太多,没有经过适当剪裁。其实 10幅图片足矣;其次是图片呈现和组织的形式不当,过于雷同和单一,不能真正实现操练活动的实效性。案例中教师采取逐一呈现图片的方式,然后一个个叫学生回答,从学生活动的广度来看,只有 19名学生参与了活动,其他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无任务的消极状态;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12、来看,图片的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形式过于机械和单一,学生没有太多思维的参与和碰撞,只需要看着图片中的动作回答即可。如果在示范两三幅图片的问答后,采取一屏显示六幅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互相问答,就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且学生在讨论中也能开阔思路,对图片产生多种解读,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六)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案例 3-6 活动拓展案例 主题: Weather report (天气预报) 1 教师活动:发布任务,让各小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专题信息,如天气与旅游、天气与农耕、天气与自然灾害等。 2 学生活动:看、听、鼓掌。 3 教师评价: Good! Wonderful!

13、Well done! 案例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反思这些年的教学,我们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才能实现知识的积极内化,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个案例具有探究、合作学习的特性,应该说前期的教学活动开展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小组合作去收集资料,并对学习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以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面。但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整堂课基本都是学生幻灯片的演示,除了点击鼠标和宣读材料外,看不

14、到学生之间任何思维的碰撞,看不到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大家各自为阵,处于分离的状态,徒具自主学习的外壳,却没有自主学习的实质。 其次,缺 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强化优点、指出不足和提供建议。此案例中,尽管教师也使用了“Good”、“Wonderful”之类的评价语,但太抽象、太空洞,没有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际展示把他们做的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到位的方面点拨出来,也没有提供切实的建议和指导,如果下次再开展类似的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另外,台下同学是否在听、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多少,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监测和反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学生主

15、体效能的发挥从何谈起?没有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三、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设置要明确 目标好比指南针,要去哪里,无论东南西北,有了指南针就不用担心迷路了。活动的开展也是这样,每个活动都有自己预期的目标,有的是以知识学习为主,有的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有的活动处在呈现新知的阶段,有的活动处在复习巩固的环节。无论设置什么活动,目标意识都是第一位的,要明确活动由谁来做( audience),在什么情境下( condition),通过什么样的行为( behaviour),达成怎样的标准或规格( degree)。只有目标明确了,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才有可操作性,否则,活动就成了走过场,空有活动之形而无活动之实。 (二)情境创设要合理 情境合理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