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演变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227115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服饰演变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服饰演变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服饰演变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服饰演变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服饰演变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服饰演变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服饰演变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服饰演变谈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Abstract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4二、汉衣与胡服的并存6三、新潮的唐代衣裳7四、清初的服饰变革7参考文献8致谢9服饰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开创的衣冠带履的装束, 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具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的财富之一。服饰的构成要素是织 物、样式、色彩、图案和佩饰,但服饰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服装制作技艺,它还 包括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习俗风尚、道德礼仪和审美情趣。服饰除了具有护体、 御寒、美化等功能外,它又是职业标志、阶层标志、信仰标志和礼仪标志。服饰 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古 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

2、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 各个时期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 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 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 先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0世纪的中国服饰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关键词: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AbstractFash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ity from barbarism to civiliza tion. Dress shoe style pionee

3、r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s Chinas outstanding cultural tradition has a wealth of creative and artistic charm. Elements of costume fabrics, styles, colors, patterns, and accessories, clothing culture is more than a single costume making skills, it also includes various laws and institutions, custo

4、ms, fash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manners and aesthetic taste. Clothing in addition to body care, warm, landscaping and other features, it is a career flags and ceremonial flags flag, class, and faith. Clothing is uniquely human, labor, it is the crys talliza tion of the mat erial, but also with spi

5、ri tual implica tio ns.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is a bright beautiful and colorful. Clothing as a form of culture, throughout all periods of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Origin of cos tu mes of Chinas ancien t ances tors from the beginning, has been living, aesthetic, like colors, and all sort

6、s of cultural attitudes, religious values, each among the costumes worn in everyday life, constitutes the dual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a precedent for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20th century Chinese costume

7、s range from differe nt sty les of clot hing have witn esse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Key words: Fashion、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56个名族,纺织印染工艺曾经领先全球数千年,每个朝代都有鲜明特色的服饰 文化,每个民族的着装文化各有差异,是世界上服饰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约在六七千年前,上古先民已从渔猎时代向初具文明的“耕而食,织而衣” 的农耕社会发展。根据古籍中“

8、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等有关记载,特 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布帛和纺织工具实物,可大致推定5000年前华夏族 的衣裳为上衣下裳形制。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 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华夏族上衣的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衽”即衣襟,右衽是华夏族上衣的主要 特征,而当时少数名族则多为左衽。除衣领、衣襟外,袂和缘也是衣的重要部分。 袂即衣袖,古代衣袖以长而肥大为惯例,所以古汉语中有“长袖”、“广袖”等 词语,还有“长袖善舞”、“拂袖而去”一类的成语。“缘”是衣的饰边,古人 衣裳冠履的饰边忌用间色,而用正色质料。周代上衣的款式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襦”。襦有长

9、襦和短襦的区别,长襦 又称“褂”,短襦又称“腰襦”。此外,襦又有单和夹之分,一般把有面有里的 襦称为“复襦”,到了冬天,在复襦的夹层中填充丝絮和麻丝,就成了御寒服装。 贴身穿的上衣有“亵衣”、“中衣”、“私衣”等名称。罩衣在古代称为“袭”。 冬季的御寒服装还有裘和袍,袍的形制与复襦相近,诗经秦风天衣:“岂 曰无衣,与子同袍”,是说当时战士冬季着袍。裘是毛向外的皮衣,说文解字 中说“古者衣裳以毛为表。”做裘的皮毛种类多样,其中狐裘、貂裘、羔裘等最 为名贵,名贵的裘既轻软又保暖,所以统称“轻裘”,“衣轻裘”也成为等级身 份的标志。周代贵族衣轻裘,贫贱者则穿褐。商、周时期下身穿的服装成为“裳”。仪礼

10、丧服郑玄注:“凡裳前三 幅,后四幅也。”可知裳由7幅布帛缝纫而成,前3幅,后4幅,腰部带褶,穿 有带子,穿着时带子结系腰间,即成一简状,样式与裙相似。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 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以前也有裤,当时称为“绔”或“胫衣”。说文解字:“绔, 胫衣也。”早期的裤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结系腰间, 裤筒左右各一,不相联属,所以称为“胫衣”。约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 类似后世的“裤子”,称为“穷绔”。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深衣式袍 服作为服装的主流款式开始

11、流行,这是对周代上衣下裳制所作出的第一次变革。 从此,深衣成为人们广泛穿着的一种服装。深衣不是礼服,“被体深邃,故称深 衣”,属于尊卑共服,从贵族官僚到士人百姓都可着深衣。深衣的形制特点,一 是上衣下裳连为一体;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区别;三是整体呈上窄下宽,与后世的 袍呈筒状不同;四是着深衣多系腰带,腰带上不及人的肋骨,下不及髋骨。综合 起来看,深衣的款式是上窄、下宽、束腰、交领、右衽、直裾、宽(袖)、小祛 (袖口)。深衣的面料大多为丝帛。我国曾先后在湖北江铃马山、湖南长沙陈家 大山等地的战果楚墓中,出土了一批帛画、丝织品及袍服等,据此可知当时衣装 色彩绚丽、花纹繁茂、组织复杂、技艺精湛,在世界衣

12、装艺术史上处于领先地位。胡服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服装上最明显的变化。当时西北草原民族,为了骑 马的需要,多穿短上衣、长裤和长靴,是为胡服。这与中原宽衣薄带的服饰截然 不同。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 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 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秦汉时期的衣料较 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汉代的衣装形制,基本上为深衣制的款式。命妇的礼服是曲裾深衣,通身紧 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形,行不露足;衣袖有宽

13、、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如多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达三重以上,故称“三重衣”。又有 绕膝深衣,宽袖紧身,衣服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下摆大多宽敞,以便举足行走; 有的绘有精美的纹样,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先秦男女之下衣大多无裆,用上衣以遮下体。汉昭帝时,上官皇后下令宫人 “皆为穷绔”,此后妇女才穿有裆裤。衣料,富人以丝绸绢锦绣,穷人则以麻葛。深衣式袍服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而且还流传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 民丰的尼雅古城东汉遗址,曾出土有保存相当完好的锦袍一件,质地厚实,花纹 繁茂,浸泡用三色锦线织出三种图案,包括绛紫色的茱萸纹、宝蓝色的卷云纹、 本白色的“万事如意”铭文,另用花纹线

14、条镶边,面料的织造和服装的缝制高贵 而精美。二、汉衣与胡服的并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导致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 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是双向互动的,既是“汉化”,也是“胡化”。 就服饰文化而言,民族的融合促成服饰的又一次变迁,出现了汉衣、胡装并存和 胡装逐渐汉化的风尚。三国和西晋的汉服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玄风盛行,世族崇尚“自 然”,追求放达风流,宽松博大的款式在士人中流行开来。所谓“晋末皆冠小而 衣裳博大,风流相放”。到了南朝刘宋时,衣裳之肥大可到“一袖之大,足断为 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种以大袖、长袖为特点,宽松、博大的服 装款式,传递的是这个

15、时代士人放浪形骸、休闲洒脱、风流自赏的生活旨趣。这时期的女性服装开始从汉代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深衣制,向衣、裳独立的 方向发展,上衣下裙的装束逐渐成为女性衣着的主流。两晋时还开始出现上衣短 而下裙长的装饰。在北方,由于直接受到边地民族服饰风尚的熏染,胡服十分流行。胡服的特 点为上衣下裤,上衣的款式特点为直领、对襟、窄袖、开衩。由于胡服紧身合体, 穿着后行动自如方便,因此很快被汉族人所接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衣服的纹饰上,如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生 命树等纹饰,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而马、狮、羊、骆驼一类的纹饰,又使 衣装透出浓郁的西部风情。三、新潮的唐代衣裳唐朝国力强盛,尤其是盛唐时期

16、,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对异族异国都能以 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对多元文化也能兼收并蓄,这都有助于服饰文化的创 新求变。唐代城市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的发达,也为服饰新潮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 土壤。盛唐女装摒弃了宽袖大袍、交领掩胸等传统款式的束缚,大胆追求开放、新 颖的款式。女性衣式适体而多样,既有盘领窄袖袍,又有翻领窄袖衫;既有紧身 襦袄,又有薄而透明的轻罗衣。而且色彩、纹饰花样繁多。仅是裙子,就有石榴 裙、花柳裙、珍珠裙、翡翠裙、百鸟裙等等,不一而足。不少女性观念开放,穿 着大胆,坦胸罗衫束在高束腰的长裙内,尽显女性形体的曲线美。尚武是唐代的社会风尚,流风所及,不少女性还喜欢还喜着男装,着意显示 英姿飒爽之美。传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唐人双陆图壁画,画中妇女, 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足登乌皮靴,一身男性化的装束,令人耳目一新。四、清初的服饰变革清代以前,宋、明服饰仍承袭汉衣定制,崇尚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