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22359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精编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一认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作用位置中心句直接表明了全文(本段)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中心。统领下文 ,或承上启下 ,或总结作用。点名中心,使人对文章的思想一目了然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总起句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总结句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因此也可从过渡句入手去归纳自然段的段意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照应句前面提出的问题 ,后文有所着落 ;后面出现的情节 ,前文有所交代 ,

2、1前后照应,和谐统一1 、文章开头和结尾照应;2、文章内容里面前后。阅读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等练习怎样找中心句: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 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怎样找过渡句:过渡句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 ,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 , 这就是过渡句。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

3、面几种:、用小标题过渡 .、用一个句子过渡 ,承上启下 .、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用关联词过渡 .(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用提示句过渡 .、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此可知过渡句应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一般情况下单独成段或在段首。 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划分在下2一段居多。练习:一、阅读,填空(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1、课文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2、文章从()、()、()三方面介

4、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3、“用之不竭”中“竭”的意思是() ,“用之不竭”形容南沙的海洋动力()。我还能从文中()、()、()读出南沙物产丰富。4、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如() ;南沙蕴藏这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南沙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如() 。(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3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

5、魅力的旅游胜地。1、这段话是围绕()来写的。2、这段话中,作者将天比作() ,将海比作(),从中可以看出天的蓝和谁的绿;从()可以体会水天一色, 融为一体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从()可以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中可以体会到() 。(三)、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1、这段话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即()、()、()、()。作

6、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3、庐山景色美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她的诗句,如()。(四)、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1、这段话是围绕()词来写的。2、我们可以从()、()、()等语句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43、作者想象力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4、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试着写一句()。(五)、葫芦池的四季片段葫芦池一年四季景色秀美。 春天

7、,池边翠绿色的柳条在春风里摇曳。红艳艳的桃花把葫芦池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夏天,池里铺满荷叶,一阵风吹过,像翻动着一层绿色的波浪。含苞欲放的荷花清香四溢。秋天,阳光照满大地,池边菊花盛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寒冬,葫芦池结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池边回荡。1、这段话共有()句,是围绕第()句按()顺序写了葫芦池的美景。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里是把比作。3、填空()的景色()的柳条()的桃花()的色彩()的波浪()的荷花(六)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

8、是花骨朵儿,5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共有()句话。它是围绕第()句话来写的。分写部分写了()()()三种形态的荷花。(七)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段话主要讲了()。梨()的,菠萝()的,苹果、橘子()的,都在讲水果的()。(八)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

9、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 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 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 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1 画出这段话的总启句2 这段话在讲()的()。二、判断下列段式分别属于总分的哪种类型(附答案) 。A、“总 -分”式B、二、“分 -总”式。C、“总 -分-总”式1、祖国的文字很有趣。许多字一看字形就知道它的意思,如“刃”字一看就知道是“刀口”的意思。 “休”表示人依在树下休息; “囚”表示人被囚禁在房子里。 听老师说,还有好多字就是由简笔画演变出6来的呢,如“山”“水”“目”。()2、我真喜欢爬天都峰这堂课!上新课以前,老师让我们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回

10、到家里,我认真翻阅辞海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年万事通等书籍,并通过电脑进行了查找,搜集了很多介绍天都峰的资料。 第二天一上课, 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天都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部。 ”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奇险陡峭,是黄山三大主峰胜景之冠 ” 听着同学们的介绍, 好像把我带到了山的跟前。我深深地感觉到天都峰真是太雄奇了! 这时,老师叫我来发言,我才如梦初醒,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同学们没有讲到的,我便补充上。发言过程中,我环视四周,发现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正因为同学们了解了天都峰的险峻、陡峭,理解课文感觉轻松多了,课堂气氛活跃多了,

11、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还有呢,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的机会可多了,有的时候,我们为了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意见,我说我的意见,像开辩论会似的,争得脸都红了。教室里热闹得甚至有点乱哄哄,老师不但不生气,还夸奖我们呢!我们觉得语文课变得有趣起来,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语文课。()3、黑熊踩木球也很好玩。 笨重的黑熊爬到大木球上, 身子直立起来,7小心地移动着双脚,让大木球滚到了翘翘板上。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就掉下来了。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 观众又发出一阵哄笑。()4、公路四通八达,多数有红绿灯的路口将被立交桥代替,人们不会再为交通堵塞而烦恼,六环、七环都已开通,人们开车方便极了;

12、地铁也像一条地下长龙,穿向全市各地,人们出行既快捷,又方便。到那时,北京的天空湛蓝,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人们在这样好的条件下生活,将是多么幸福啊!()5、屋子的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6、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注,不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深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里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编号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答案: ACABBC中心句是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叫做8“中心句”。中心句是全篇文章的中心、核心句,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主体和宗旨。也可以说文章的“中心句”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中心句的特点: 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