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英语同步练习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 同步练习3接力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222306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英语同步练习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 同步练习3接力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上册英语同步练习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 同步练习3接力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英语同步练习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 同步练习3接力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英语同步练习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 同步练习3接力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esson 12 Are you a teacher?同步练习一、把下列打乱的字母重新组合成单词1. d, v, i, e, r, r _2. o, c, d, t, r, o _3. s, u, r, e, n _4. h, d, n, a _5. p, l, i, u, p _二、把下列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对应起来A B d F g h ED e a G H b f三、英汉互译1. a dog _2. a bag _3. a head _4. a hand _5. a girl _四、连线搭配Are you a teacher? No. I am Bill.Are you hungry?

2、This is a cat.Is it a bag? No. I am not hungry.Are you Mike? Yes, it is.What is this? Yes, I am.五、根据图片完成对话1. -Are you a teacher?-_, _ _.2. -_ _ _ _?-Yes, I am.3. -Are you a _?-_, I am.4. -Are you a doctor?-No, _ _.5. -Are you a _?-_, _ _.答案:一、1. driver 2. doctor 3. nurse 4. hand 5. pupil二、A B d F g

3、h ED e a G H b f三、1. 一条狗 2. 一个包3. 一个头4. 一只手5. 一个女孩四、Are you a teacher? No. I am Bill.Are you hungry? This is a cat.Is it a bag? No. I am not hungry.Are you Mike? Yes, it is.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Wh

4、at is this? Yes, I am.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

5、”“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五、1. Yes, I, am2. Are, you, a, pupil3. driver, Yes4. Im, not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

6、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5. doctor, Yes, I, am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