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22111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七模试题(含解析)(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语文七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

2、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 明、 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 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 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 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

3、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 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 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

4、,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 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比徳”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徳”,审美主体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B

5、“比徳”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承载某些道德伦理品格。C“比徳”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与自然属性无关,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是人的道德品格客观化。D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都体现出“比徳”的自然审美观。(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畅神”的审美观,更具有美学色彩,它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于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了自然物的

6、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较之西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 他也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属于理智型、思维型,较多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偏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B“比徳”说和“畅神”说体现了人们对于徜徉在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感欲求,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C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地位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自然美认识的差

7、异,这种认识的差异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D托马斯的美学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双长丝袜凯特肖邦 (美) (1)一天,年轻的索莫斯太太意外拥有了十五美元,这对她来说是一大笔钱,让她觉得无比珍贵,也想起自己好几年没有享受过了。 (2)如何利用这笔钱成了萦绕在她脑海中的问题。有那么一两天她看起来像梦游一般,反复斟酌后,一个合适而明智的用钱计划愈见清晰。 (3)一两美元应该加到珍妮的买鞋费用当中,以确保鞋子比以往更耐穿,再买几匹细棉布给男孩子们做衬衫,剩下的钱足够用来买新长袜,每人两双

8、。这样的话有一阵子就可以省去许多织补的麻烦啦!她还会给孩子们买帽子。她的孩子们在人生中可以有一次看起来生气勃勃、漂漂亮亮,这个图景令她激动不已,满怀期待地整宿未睡。 (4)邻居们有时会谈起“美好的往昔”,年轻的索莫斯太太在还没嫁人之前也曾有过。她自己却不会沉浸在这种病态的回想中。她没有一丁点儿时间去怀念过去。 (5)她坐在较为清静的柜台前的一把椅子上,想要集中一点力量和勇气来挤进围堵在衬衫衣料和花纹细布柜台边的人群,她漫无目的地把手摊在柜台上。她没戴手套。慢慢地她感到自己的手碰到了什么光滑的东西。她朝下看,看到了手下面的一堆长丝袜。布告显示这些长丝袜从两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一个

9、年轻的小姐问她想不想看看这些丝袜。索莫斯太太笑了,仿佛售货小姐在问她想不想看看钻石王冠。但是她继续触摸这些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现在用两只手,把长丝袜拿起来,瞧着它们闪闪发光的样子,感觉它们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 (6)两朵兴奋的红晕突然出现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她抬头看售货小姐。 (7)“请问这有八码半的丝袜吗?” (8)事实上,这是最普遍的码数,而且样色齐全。索莫斯太太挑中了一双黑色丝袜,长时间地端详它们,她假装在检查丝袜的质地,售货小姐向她保证质量绝对可靠。 (9)“一美元九十八美分,”索莫斯太太若有所思地说。“好吧,我要这双。”她递给售货小姐一张五美元钞票,然后等着找钱还有打包好的丝袜。多

10、么小的一包丝袜!它一下子就淹没在她破旧的购物袋深处。 (10)索莫斯太太之后并没有朝特价商品柜台走去,而是到了女士等候室。在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她把穿着的长棉袜脱去,换上了刚买的长丝袜。她现在仿佛根本没有在思考,只任机械的冲动指引自己的行为,卸下责任,得到暂时的释放。 (11)丝袜的触感是多么好啊!她靠在椅子上,好好享受了一下奢侈的触感。接着她穿上鞋子,将长棉袜卷好,塞到包里。之后她径直走到卖鞋的区域,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12)索莫斯太太要求苛刻。她想要一种绝妙的时髦的搭配,于是她告诉那个服务她的年轻小伙,只要她能得到想要的鞋,她不在乎多花一两美元。 (13)索莫斯太太很久没有买到合适的手套

11、了。 (14)现在她的胳膊肘靠在手套柜台上的垫子上,年轻售货员动作灵巧、熟练地给索莫斯太太戴上羊皮长手套。她自上而下理顺了手套,然后干净利落地扣上扣子。两个人都用了一两秒的时间欣赏着这双匀称的戴着手套的小手。 (15)在几步开外的报刊亭,索莫斯太太又买了两本高价杂志,仿佛她已经习惯阅读杂志,就像习惯了其他令人愉悦的事情一样。在十字路口,她尽可能地提起她的裙子。她的袜子、靴子还有合适的手套使她的仪态奇迹般地大为改观。 (16)她已饥肠辘辘了。若是以前,她会抑制住对食物的渴望直到回家,随便吃点。但是现在指引她的冲动不允许她拥有这样的想法。 (17)街角有一家餐馆。她以前从未进去过。从外面看,她有时

12、候会瞥到干净无瑕的织花台布,闪光耀眼的玻璃杯。而现在她选择在一张小桌边坐下。一个殷勤周到的服务员立即走过去等着她点单。她不想过于奢侈;她只想优雅、细致的品尝六只小牡蛎,一份水芹猪排,一份甜品,一杯白葡萄酒,最后再来一小杯黑咖啡。 (18)等菜上桌时,她从容地取下手套,把它们放在一旁。然后拿起一本杂志,一切都十分令人惬意。台布甚至比从窗外看更加干净,而玻璃杯更加闪耀。一段动听的音乐旋律在耳边低诉,一阵柔和的微风从窗外吹进来。索莫斯太太尝一口食物,读一两个字。她抿一小口琥珀色的葡萄酒,在长丝袜里扭动她的脚趾头。酒的价格对她没有影响。结账时,她数够钱交给服务员,并在他的托盘上留下一枚硬币。 (19)

13、索莫斯太太的钱包里还有钱,她下一个抵制不住的诱惑是去看一出日场戏。 (20)她进入剧场的时间稍晚了一些,戏已经开演了。可以说现场观众中没有人持着和索莫斯太太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整个舞台,全部演员以及所有观众在她脑中聚拢成一个大印象,她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21)戏演完了,人们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大家朝各个方向散去,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 (22)一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似乎很喜欢研究她苍白的小脸。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所看到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够察觉到索莫斯太太内心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

14、(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美好的往昔”意味着索莫斯太太少女时代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只是为人妻后,生活的拮据和家庭的责任迫使她放弃了这些,成为一个大家期盼的贤妻良母。B索莫斯太太感觉丝袜“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丝袜犹如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蛇一样,引发了索莫斯太太强烈的物质欲望,让她无法抗拒。C从索莫斯太太最初计划用十五美元给孩子们买长袜和帽子到最后种种享乐行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索莫斯太太是一个逃避家庭责任,贪图享受的人。D文章开头“有那么一两天她看起来像梦游一般”和结尾“戏演完了,人们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相照应,说

15、明索莫斯太太已经完全觉醒,明确了内心真正的需要。E文章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从一个全能的角度窥视索莫斯太太的思想和行动,对其挣扎的心理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简要分析索莫斯太太形象特点。(3)小说结尾索莫斯太太为什么“希望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谷立立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