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分型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213737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痹症分型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痹症分型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痹症分型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痹症分型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痹症分型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痹症分型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痹症分型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痹症分型解析着痹 病证名。痹病中的一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 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 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 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1湿痹 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 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 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病因病机着痹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以感受湿邪为 主,常夹风、夹寒、夹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 难以驱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

2、虚弱、脾胃不 足为主。具体有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脾虚湿阻、脾肾阳 虚等。此外,着痹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产生病理产物痰瘀, 而痰瘀又可成为继发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 不足,则易招致湿邪内侵,外邪痰瘀痹阻经脉日久,又损 伤脏腑阴阳气血,故内外之因互为因果。着痹病机总属湿 邪等侵犯人体皮肉、经脉、流注关节,气血不和,经络痹 阻不通,发为着痹。中医诊断本病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 可见全身肌肉痠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疼痛,呈酸痛、 胀痛状,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皮色不变, 关节沉重,活动不便,遇阴雨天气加重,天晴干燥则症状 减轻。多伴周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脉

3、濡涩等。起 病多缓(夹风寒热邪则较急),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易致肌肉萎缩。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 可患病,发病季节以长夏、寒冬为多,多数患者有感受湿 邪的环境和因素。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活动不 便,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下肢关节为多见,遇阴雨天 气症状加重。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 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多沉涩或濡缓。 5病程一般较长,缠绵难愈,可反复发作。具备第 2、3 条,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着痹的诊断。辨证治疗风湿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肌

4、肉疼痛、肿胀、重着,疼痛游走不定, 皮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伴恶风 寒,汗出,头痛头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或淡暗,苔薄 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祁蛇10g羌活10g独活12g川芎10g苍、白术各10g稀莶草15g海桐皮15g防风1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 6g 方解:方中以羌活、防风、独活为主药,羌活、防风善祛 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 而疏利关节。稀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祁蛇搜风通络, 川芎理气活血,苍、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 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寒湿痹阻证 证

5、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屈伸不 利,以下肢关节为多,遇阴雨天气加重,得热痛减,遇冷 加剧,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10g细辛3g桂枝10g稀莶草15g白芍15g干姜 10g茯苓20g麻黄10g当归15g独活12g蜈蚣l2条 甘草 6g 方解:方用乌头、细辛、干姜、桂枝等大辛大热之品,温 经散寒除湿,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稀莶草、独 活、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 止痛,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湿热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灼热,局部红肿、拒按,发热,汗 出,口干口苦,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

6、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石膏20g滑石15g防己15g黄柏10g晚蚕砂土 0g连翘 12g苡仁30g赤小豆15g肿节风15g忍冬藤30g赤芍 15g 地龙 10g 方解: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黄柏、连翘苦寒清热燥湿,滑 石、防己、晚蚕砂、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湿,肿节风、 忍冬藤清热通络止痛,赤芍、地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 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加减法:如关节疼痛,不可触近加片姜黄10g、海桐皮 15g。脾虚湿阻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楚疼痛,或略呈重着肿胀,肌肤麻木不 仁,肌肉萎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食欲减退,脘腹胀 满,大便稀溏,舌

7、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蠲痹。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20g党参15g苍术10g柴胡10g白芍15g法夏10g 茯苓18g陈皮10g羌活6g独活10g防风10g泽泻10g 黄连 4g 甘草 6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等补气升阳, 健脾益胃,疏利气机;苍术、半夏、茯苓理气和中,燥湿 化痰;羌活、独活、防风、泽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佐 黄连少许健胃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升阳益胃、祛 邪蠲痹之功。脾肾阳虚证证候:着痹日久,肢体关节酸痛肿大,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纳差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男子

8、阳痿,女 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蠲痹。方药:温阳通痹汤。黄芪18g白术12g熟附子12g肉桂5g(研末煸)当归15g 熟地 15g 小茴香 10g 杜仲 15g 独活 12g 稀莶草 15g 蜈蚣 2 条炙甘草 6g 方解:方中以熟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 归、熟地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稀莶 草祛风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 补脾肾,通阳蠲痹之功。加减法:诸证如夹痰、夹瘀则应伍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之品。化痰散结可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猫爪草等, 活血化瘀可选用桃红、红花、姜黄、土鳖虫、乳香、没药 等。此外,

9、治痹还应重视擅长搜风剔络之动物药,如蛇 类、蜈蚣、全蝎、地龙、露峰房等。行痹概述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风痹、走注。详见风痹条。 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 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杂病证治准绳: “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 脉弛纵而不收。”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 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 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 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 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 “风痹一证,即今人

10、所谓痛风也。”病因病机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 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其 内因则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风邪或夹寒夹湿乘虚侵入 人体肌肤、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本病。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 关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若病久不愈,可内侵血脉、筋 骨,或复感于邪,可累及心、肾等有关脏腑,这些已不属 一般行痹范畴。诊断治疗 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 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 脉浮缓或弦紧。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 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

11、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 10g 茯苓 15g 秦艽 15g 葛 根 10g 麻黄 10g 桂枝 10g 当归 10g 羌活 10g 甘草 5g 生姜 3 片 大枣 10g 方解:方中防风、秦艽、 羌活祛风通络;桂枝、麻黄温经散寒;当归活血通络,养 血祛风;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枣和中调营。诸药共 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 加减法:酸痛以 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白芷I0g,威灵仙I0g,川芎I0g ;以 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20g,牛膝20g /以腰背关节为主 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续断10g。 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

12、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 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 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 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 滑数。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 10g 独活 10g 防风 10g 防 己 12g 稀莶草 15g 川芎 10g 海桐皮 15g 桂枝 10g 海风藤20g白芷10g木香6g(后下)甘草5g 方 解:方中以羌活、独活、稀莶草、海桐皮、桂枝、防风、 防己、海风藤、白芷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木香理气活 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风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

13、,蜈蚣10g,甲珠 10g ;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 ;兼寒者,可加 制附子10g ;肢体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鸡血藤15g,千 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 10g ;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 ;如关节渐肿,舌苔 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苓10g,知母10g,丹皮10g, 忍冬藤 30g。 营卫不和证 证候: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麻木不仁,恶 风,汗出,头痛,项背不舒,发热或微恶寒,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浮缓。治法:调营和卫,祛邪通络。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白芍15g甘 草5g生姜3片 大枣4枚 黄芪15g防风10g

14、白术 10g秦艽12g海风藤15g独活12g 方解:方中 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和营敛阴,桂、芍同用,调和营卫以 使腠理密固;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大枣佐白芍以和营,甘 草以和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助黄芪以固表,且二者同 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资化源;防风、独活、海风藤、秦 艽以祛风通络。诸药共用,有调营和卫、祛风通络之功。加减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细辛3g,威灵仙20g /项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o 血虚风痹证证候: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筋惕 肉隅,肢体麻木或肌肉萎软,面黄少华,心悸,气短。舌 淡苔薄白或薄少,脉缓细弱。治法:益气养血,祛邪通络。方药: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15、党参15g黄芪15g 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 鸡血藤20g 桂枝10g牛膝10g茯苓10g独活12g甘草5g 方解:方中以党参、茯苓、黄芪 白术益气健脾/当归、 川芎、白芍、牛膝养血活血/鸡血藤养血通络/桂枝祛邪 通络/独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 血、祛邪通络之功。加减法:气血虚较甚者,加熟地15g,丹参20g,人参5g /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 /肢 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防风10g,制川乌I0g,蕲蛇 I0g。以上各证,若夹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猫爪 草等;若夹瘀者,可加桃仁、红花、田七、姜黄、土鳖虫 等

16、;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姜黄、露蜂房、马钱子痛痹 痛痹,病名。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关节疼痛 为主证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 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 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 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风。虞抟 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 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 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 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 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痛痹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