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209435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医学对于脊柱和疾病关系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国际上文献报告的与脊柱有关的疾病涉及神经、消化、吸收、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而且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大量地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于脊柱与疾 病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从一般临床分析发展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 Philips (1927 年)首先指出心绞痛样的胸前区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Gunther、Kerr和Sanmpson( 1929年)报告了 30例颈性心前区痛病例。Reeves和Harris on (1958年)提出心绞痛和骨骼痛同时存在的看法,认为后 者能诱发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Kapoor和Tiwary1966年

2、通过一系列检查和试 验证实颈性心前区痛确实存在。脊诊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根据脊柱两侧的病理变化,并结合现代解剖 学、全息学说总结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法。是医者诊观脊柱及其两侧的异常变化 并靠手力功底在脊柱两侧查找“阳性”反应点,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及对应脏器 的功能变化的一种特色诊疗方法。“阳性反应点”是指脊柱及两侧的异常变 化。主要包括:椎旁压痛点、脊柱骨骼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结节、条 索状物、软组织包块、椎旁软组织松懈异常等异常现象均称为脊柱的“阳性” 反应点。诊查治疗范围通过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学说和全息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处理,并结合现代医学中的脊椎解剖学总结出自己一

3、套较为准确的脊椎对应脏 器及疾患关系图 , 凡纳入关系图的脏器均为脊诊诊断治疗范围。脊诊诊查的要点:1. 用手指或指腹细心触摸脊柱两侧,力量先轻后重、由浅入深、自上而下、两 侧对比,认真细致触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手到心到、轻巧、无痛、准确,精 神高度统一。2. 临床工作者或初学者应经常练习脊诊触诊,提高手指或指腹的敏感度、准确 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鉴别能力,即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所云“必须素知 其体相”才能达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境界。3. 对脊柱两侧的异常隆起应仔细鉴别诊断,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所云“脊筋 隆起、骨缝必错”,仙授理筋续断秘方云“凡认损处,是须揣摩骨头平 正,不平正处则可

4、见异常”,充分说明了隆起在触诊中的重要性。4. 触诊所发现的阳性反应点应注意:( 1)阳性反应点的质地软硬度;( 2)阳性反应点的解剖层面及位置是在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关节 突、棘突还是横突;( 3)阳性反应点的性质是实点还是虚点;( 4)阳性反应点的按压反应,是喜按(虚点)、还是拒按(实点),有无放射 感及局部有无酸麻胀痛感。脊诊诊法的重要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认识: 脊诊诊法既然是医者用手在患者脊柱两侧寻找阳性反应点,那么也应属于手法 的范畴,广义的手法就包括检查手法及治疗手法。而狭义的手法仅指治疗手 法,清代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到摸、接、端、提、按、摩、推、 拿,其中将摸法放

5、在首位,就强调了摸法及治疗前仔细检查的重要性。同时又 提到了“以手摸之,自知其情”并记载了筋歪、筋断、筋翻、筋转的各种病理 变化,说明古人对检查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目前在X线、c T、MRI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可以清楚的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许多软组织 仍难以察觉,单纯依靠影像检查施治,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综上所 述,临床中必须做到筋骨并重,同时多年临床观察总结“阳性反应点”,有内 环境引起如椎体错位、小关节紊乱、退变。也有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感受风 寒、劳损等外环境所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椎体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 结节、条索状物、触痛、痉挛、僵硬。阳性反应点的出现是寻找患

6、椎的最佳捷 径,同时临床证明,阳性反应点越靠近椎体及压痛点越明显,其临床意义就越 大。脊诊诊法的临床研究总结:1. 通过临床反复总结观察及结合神经系统在脊柱分布规律,发现:C 1 4:颈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 1 4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心脑血管、内分 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头面部和五官为主。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失 眠、记忆力减退、视力异常、牙痛、三叉神经痛、胸闷、憋气、窦性心律等及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C 5T1:臂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 5T1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颈项部、肩 背部上肢的疼痛、麻木无力、功能障碍为主,常见症状有颈肩背部酸痛,一侧 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T 2

7、 5:呼吸神经系统。主要影响咽喉、肺、前胸、后背部。常见症状:咽 炎、咽痛、声嘶、胸闷痛、乳房痛、气喘、心前区疼痛、肩胛骨疼痛等。T 6T 8: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影响,心脏脾胃消化功能,常见症状 有:胸闷、心慌、心悸、胃脘痛、腹胀、食欲不振等。T 9T 12:主要影响肝胆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区痛、胆囊炎、肠 炎、胆结石、大便异常、脂肪肝等。L 1 4:腰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肾脏及生殖系统、腰腿痛。主要表现有:阳 萎、早泄、前列腺炎、附件炎、腰痛、下肢疼痛等。L 5 S3:骶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下肢运功系统。如坐骨神经痛、下肢血液循 环障碍、下肢无力、足跟痛等。骶髂关节右侧移位:

8、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失调、消瘦、腹泻 和生殖系统疾患等。骶髂关节左侧移位:交感神经紧张。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机体免疫力 低下等疾患。骶髂关节双侧移位:肠胃功能低下、偏食、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减 退,并有左右单侧移位的症状。2. 临床总结和临床观察:颈性眩晕多在C 1、2及T 9、L 2有压痛。颈源性头痛多在 C1、 2、 3 椎旁有压痛。颈性视力异常多在C 2及T9有压痛。颈性耳鸣耳聋多在C 3、L 1有压痛。神经根型颈椎痛多在C 5、6T 4有压痛。牙痛多在C4椎旁有明显压痛点及异常反应,部分患者 T8、L2椎旁亦有阳性反 应点出现。颈源性血压异常多在C 2、3、5

9、、T 9、L 1有压痛。颈源性心脏病多在C 2、3、T 6、T 7有压痛。心律不齐多在C 3-5右侧有压痛,T6- 7有压痛。脊源性咽炎支气管炎多在T 1、2有压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多在 C2、 3, T6、 7、 9 有阳性反应点。哮喘病多在T 4-5右侧有压痛。肋间神经痛多在T 7T 10的左侧,同时肝功能异常多在T 7T 10左侧有压 痛。糖尿病多在T 7T 10右侧有压痛,L2有压痛。脊源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多在T & 9、10有压痛,常在T9右侧出现明显的压 痛点。脊源性胃脘痛慢性胃炎多在T & 9有压痛,其中T8左侧压痛往往提示为慢性 浅表性胃炎;右侧往往提示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脊源

10、性大便异常,多在T11、12有压痛,其中T12左侧常为便秘、右侧常为大 便不成形。痛经多在C2 3, L3、4椎旁有阳性反应点,部分患者在 T9也可出现阳性反应 点。慢性前列腺炎多在 C2、 3 及 L4、 5 有阳性反应点。鉴别诊断:实证:凡棘突偏歪,关节失稳,椎体移位导致的骨性隆起,且压痛 明显,直径不超过1cm多伴有临床症状。虚证: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 所致的痛性筋结,条索状物等无骨骼位置异常变化,且压痛不明显,多无明显 临床表现。七、脊诊诊法的临床应用及辨证施治1. 整体诊查 无论患者治疗颈腰椎任何部位时,触诊检查都应全部细致了解脊 柱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脊柱的弧度是否发生了改变

11、,通常脊柱任何一条曲 线其曲度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另外 2 条曲线成正比例地对称增加或减少其曲 度,来代偿脊柱生物力学的规律。脊柱弧度的功能就是为了承受负荷的压力, 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阻尼越大,承受负荷的能力越大。反之越小;其二,全 面触诊观察脊柱两端椎体移位的情况,如 L5 与 C1、 2 关系,四个生理曲度两 端,椎体的位置关系如 C1、 2与 C5、 6,T1、 2与 T11、 12,L1、 2与 L4、 5的 关系,通常肌肉韧带的损伤都在关节的起始部。同理,椎体的损伤移位或错位 也应该在脊柱的两端或四个弧度的交接部位,这些部位容易发生劳损。损伤的 原因和自身的解剖位置及脊柱本身的力学

12、传导特点有关;其三,全面触诊脊柱 所出现的典型压痛点及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定位诊断做好准备。如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只着重局部、不重视整体,那疗效也不会显著,或短 期疗效不佳。以颈椎病为例,在整脊治疗时,如果若仅对颈椎进行整脊理筋, 而忽视了对胸椎和腰椎的理筋与整脊治疗。那么,就等于忽视了脊椎各曲线之 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体现不出整脊的整体观念治疗原则,其临床疗效 亦不会太理想,同样,在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若忽视了对骨盆、胸 椎、颈椎的治疗,也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2. 局部触诊 通过整体的诊查判断出人体脊柱主要患椎后,结合病人的临床表 现,进一步判断患椎的病理位置,通过判断及局部触诊检查

13、结果相符合,说明 该椎体是患椎,是主要矛盾。那么脊柱为适应其病理位置的改变,其邻近的上 或下椎体就会发生反方向的移位,同时以患椎为中心向两端传导,随着传导距 离的增加脊柱代偿的反作用力越小,最终以骨盆、寰枢椎、肩胛骨的位置改变 作为代偿的最终结果,在此对有的学者提出代偿椎无炎性反应,可以自由活 动,无神经压迫提出质疑。因人体脊柱疾患主要由内因和外因所致,是对整个 脊柱而言,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椎体。由于各种诱因使某一椎体错位,进而影响 到相邻对应的椎体,使其产生位置的改变,人体为了保持躯体平衡,脊柱必将 自动进行与错位脊柱反方向的移位来代偿脊柱将会失去的平衡。从力学角度来 看,脊柱是以“不平衡”来

14、调节“不平衡”以达到一种新的病理平衡状态。因 此既然代偿的结果是以其他椎体以移位来维持平衡,那么,其移位就意味着椎 体小关节的失稳、错位,进而产生临床症状。只不过程度轻重而已,轻则无明 显临床的反应,重则必有反应,通过临床足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如: L4/5 腰椎 间盘突出症,其代偿椎主要反应在骨盆,向上依次为L3、 L1 、 T12、 T8、 T4、T1、C2,特别是严重的腰向前屈曲的患者是 T8、T4、T12压痛反应尤为突出。 此时单纯的治疗腰椎,不顾其余疗效不佳,甚则无效。在临床治疗该病例时, 采用整体诊查法,发现患者T4、T8、T12,特别是T8拒按压痛特别明显。根据 找到了压痛点就找到

15、了患椎的位置,及压痛点越显著,临床意义就越大的指导 思想。随即给予治疗施治,患者下床后,效如浮鼓。有的学者提出治好了患 椎,代偿椎不治自愈的观点,在此认为不太准确。相反,治好了代偿椎,患椎 的病理位置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脊柱的力学平衡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若二者 兼治效果更佳,临床观察病情在急性期时以治代偿椎为主,治标,在慢性期时 以治患椎为主,治本或标本兼治。以体现出中医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如果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的思想运用到脊柱的治疗中,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是体现不出手法 治疗时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那么,疗效也就不会太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对 脊柱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初级阶段。临床经常发现有此 手法医生,在治疗颈椎病时只知道放松颈肩肌肉,对胸椎上段不做任何治疗, 或治疗LDH症时不注重胸腰段及腰骶部的治疗,说明该医生还没有把推拿治疗 与整脊治疗相区分开。还是用推拿的手段去解除问题,既费时、费力,疗效还 慢。如果能用整脊手法对脊柱做出有效整体治疗时,则省时、省力,可收到立 竿见影之效。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