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190309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要求(试行)目录1 引 言 .目的和范 围 72 通用要 求要求1 御 7纵深防要求2证7 质量保要求3化7核安全文要求4通7公众沟83 厂址要 求 8要求5:厂址选择8要求6:厂址特征调查8要求7:厂址评价8 要求8:规划限制区与实施应急预案可行 性 94 设计要求 9要求9:设计基准与安全分析9要求10:构筑物、系统和部件10要求11:临界安全设计11要求12:放射性物质包容.12要求13:辐射防护设计12要求14:热导出13要求15:防止化学危害13要求16:通风设计13 要求17:放射性废物管理系统设 计 14要求18:实物保护设计14要求19:核材料衡14要求20

2、:厂内运输15要求21:环境监测与评价.15要求22:应急准备155 建造和调试要求16要求23:建造 16 要求24:调试大纲和调试报告166 运行要求 16 要求25:组织机构和人员资质16要求26:运行限值和条件.17要求 27:运行规程17要求28:检查与维修17要求29:定期安全评价17要求30:临界安全管理18要求31:放射性废物管理.18要求32:辐射防护管理19要求33:核材料衡19 要求34:环境监测和评 价.19 要求35:应急准备与响 应.207 退役要求 20 要求36:退役计划20要求37:退役实施20要求38:退役完成21名词解释: 211 引言目的和范围本要求用于

3、指导和规范后处理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 行和退役。本要求适用于采用液-液萃取水法工艺(如PUREX流程)处理动力 堆乏燃料的后处理设施, 包括配套的乏燃料接收与贮存设施、 放射性废 物处理和贮存设施等,其他工艺流程的后处理设施也可参照执行。后处理设施应满足国家现行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本要求是结合后处 理设施特点提出的针对性要求,是现有法规和标准的补充和完善。2 通用要求要求 1:纵深防御纵深防御应贯彻于与设施安全有关的全部活动, 包括组织、 人员行 为或设计等有关方面, 以保证这些活动均置于多重防御措施之下。 即使 有故障发生,也能由适当措施予以探测、补偿或纠正。要求 2:质量保证

4、营运单位应在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各阶段制定和 有效地实施质量保证大纲及执行程序,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质量保证大纲应包括为使物项或服务达到规定质量所必需的活动, 验证 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以及是否有效获得客观证据所必需的活动。要求 3:核安全文化 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 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位应当积极培育和 建设核安全文化, 将核安全文化融入生产、 经营、 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 节。要求4:公众沟通 营运单位应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 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 统筹做 好信息公开、科普宣传、了解舆情并回应社会关切等工作。3 厂址要求 要求5:厂址选择 后处理设施的建设应与厂址所

5、在区域的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相 关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容, 注意避让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 以 确保厂址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后处理设施的选址应确保厂址特征满足后处理设施的建造、 运行和 退役的安全要求。应开展多个厂址比选工作,择优选择更安全和更经济的厂址。 要求6:厂址特征调查应通过资料调研、 实地调查或实验的手段, 获得厂址所在区域和可能受 影响区域的厂址特征资料, 包括厂址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气象、水文、 地质、地震、生物多样性、周围区域人口分布、工业设施、军事设施、 土地利用与资源概况、 水体利用与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厂址特征资料。 应开展环境放射性本底初步调查。要求7:厂址评

6、价应基于厂址特征调查开展厂址评价, 包括可能影响设施安全的自然 特征和社会特征, 包括自然灾害和外部人为事件的可能性和相应的严重 程度。应研究确定适用于厂址确定评价的流出物排放源项, 选择适当的大 气和水体扩散参数,对正常工况下的辐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应研究确定选址假想事故, 选择适当的大气和水体扩散参数, 对事 故工况下的辐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要求8:规划限制区与实施应急预案可行性营运单位应根据厂址事故评价和外部事件评价结论, 结合厂址特征,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提出厂址规划限制区范围的建议, 由省级地方政府确 定,并报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 应根据厂址自然与社会特征, 论证并确 保在整个预计寿期

7、内执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4 设计要求要求9:设计基准与安全分析 后处理设施设计应确保实现下述主要安全功能:( 1)预防临界; ( 2)放射性物质包容;( 3)辐射防护;( 4)热导出;( 5)防止化学 危害。设施状态分为运行状态 (包括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事件) 和事故工 况(包括设计基准事故和设计扩展工况)。应对设施设计进行安全分析, 识别始发事件, 给出每类始发事件发 生的原因、 后果及预防措施。 在安全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和确认安全重 要物项的设计基准。 还应论证设计能够满足各类设施状态下放射性物质 释放的所有规定限值和潜在的辐射剂量的可接受限值, 论证纵深防御措 施的有效性,并为应急准备

8、和响应提供支持。应确定所有可能影响设施安全的内部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设备 故障或误操作。 设施设计应考虑发生内部事件的可能性, 提供适当的预 防和缓解措施。应结合厂址特征, 确定设计基准外部自然事件和外部人为事件。 应 保证安全重要物项能够承受设计基准外部事件的影响, 并通过设计将发 生外部事件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减至最低, 尽最大限度减少安全 重要的构筑物与其他构筑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安全分析中应用的计算机程序、 分析方法和设施模型应加以验证和 确认, 并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 应采用确定论分析、 工程判断辅以概 率评估确定设计扩展工况, 其安全分析可采用现实假设和最佳估算方法。要

9、求 10: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应根据安全功能和安全重要性对构筑物、 系统和部件进行安全分级, 其设计、 建造和维修的质量和可靠性应与分级相适应。 应在不同级别的 构筑物、 系统和部件之间提供合适的接口设计, 以保证较低级别物项的 任何故障不会蔓延到较高级别的物项。应对安全重要设备进行鉴定, 采用鉴定程序确认安全重要设备能够 执行预期安全功能。 鉴定程序考虑的环境条件应包括后处理设施设计基 准中所预期的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 应考虑到设备预期寿期内各种环境 因素引起的老化效应。如果计算机系统对安全具有重要性, 或者构成安全重要系统的一部 分,应确保该系统(尤其是软件)的可靠性与其安全重要性相称。后

10、处理设施的动力供应设计应确保其充分可用性、 可持续性和可靠 性。在失去正常动力的情况下, 应向相关安全重要物项提供应急动力供 应。后处理设施应按照经批准的最新的或当前适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 设计。 当选用不同的规范和标准体系时, 应进行充分论证, 并处理好接 口关系。 当引入未经验证的设计或设施时, 应借助适当的支持性研究计 划、具有明确准则的性能试验或通过其他相关的应用中获得的运行经验 的检验, 来证明其安全性是合适的。 安全重要物项的设计可适当考虑独 立验证。应充分考虑国内外后处理设施以及相关核设施的成熟经验和良 好实践,充分吸纳安全改进成果。要求11:临界安全设计应尽可能的通过工程措施实现

11、临界安全。 设计应遵从双偶然原则以 及故障安全和容错理念。设计应规定临界安全的安全限值, 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 设计中应 综合考虑质量、浓度、慢化、几何、核素组成、富集度、密度、反射、 相互作用和中子吸收等临界安全控制参数。 优先选用几何控制。 在临界 安全控制措施中采用中子毒物控制时, 应定期对毒物的性能进行监测和 评价,防止中子毒物有效性降低或丧失。凡含有易裂变物质的系统和设备都应当进行临界安全评价。 应在保 守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临界安全评价。 应采用材料成分和物理特性相同或 相近的临界安全基准实验数据对评价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应确保足够的 安全裕量, 确保系统和设备在所有正常工况、 可信的

12、事故工况下都处于 次临界状态。合理确定各主要系统和设备的次临界限值。临界安全评价中,应考虑易裂变材料的窜料、积累、溢流、载带和 泄漏物蒸发的可能性。当采用燃耗信任制时, 应采用带来最大剩余反应性的燃耗水平和相 关参数进行临界安全分析评价。 应设置乏燃料成分精确测量手段, 并制 定更加严格和周密的管理措施。在可能发生临界事故的场所, 应设置足够灵敏和可靠的临界事故探 测与报警系统。要求 12:放射性物质包容后处理设施应充分考虑a密封特点,按照独立性、互补性、冗余性原则,设置适当的密封系统,提供可靠的密封功能和足够的包容能力, 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规定部位或场所, 使运行状态和事故工况下规定部 位或

13、场所之外遭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并保证任何放射 性物质释放所造成的污染在运行状态下低于规定限值, 事故工况下低于 可接受限值。后处理设施应设置静态包容(实体屏障)和动态包容实现对 放射性物质的包容。 应对放射性物质包容进行分区。 应设置三道静态包 容。每一道静态包容应由一个或多个动态包容系统加以补充。 动态包容 系统应在包容分区间建立压力梯度, 防止放射性气体、 毒性气体、 蒸汽 和气载微粒通过屏障中的开口向低污染的区域或有害物质浓度低的区 域移动或扩散。要求 13:辐射防护设计 应确保运行状态下由设施引起的辐射照射保持在低于国家规定的 限值,并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应按可预见的辐

14、射水平、 表面污染和空气污染程度对辐射工作场所 进行分区,并按分区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和通风。应通过适当的屏蔽及利用远距离操作等工程措施实现防护。 污染控 制应主要通过密封和泄漏检测实现。 这些措施的性质、 数量及其性能应 与潜在危害的程度相对应,并应特别关注a发射体的潜在扩散。应对辐射水平、 表面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进行监测, 以便探测到所发 生的异常工况并疏散工作人员。要求 14:热导出 后处理设施应设置有效的冷却系统,以导出衰变热、反应放热等, 并配备相应的动力供应。应评估冷却系统冷却能力、有效性和可靠性。要求 15:防止化学危害 应在火灾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火设计, 包括防火分区、 火灾

15、 探测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防火设计中应避免灭火剂(主要是消防水) 导致临界事故。应考虑爆炸性物质产生和积累,设置报警系统和稀释系统。 应采取有效的预防、 控制和缓解措施, 避免有毒化学危险品的伤害, 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要求16:通风设计通风系统应根据建筑物内的分区进行设计, 其空气流动方向按顺序由非污染区到污染区, 由低污染区到高污染区, 各区域之间应维持适当 的压差。通风系统贯穿防火屏障的部位应设置防火阀, 以防止火灾经通风系 统蔓延。 设备间、 热室和手套箱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控制应实现预防和缓 解火灾后果的目标, 在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动态密封系统、 保护最后一级 过滤的同时, 还要限制火灾蔓延。 应根据厂址条件确定通风系统的室外 设计参数,合理确定通风系统新风口和排风烟囱的位置。与安全相关的通风系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