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稳定性分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18858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稳定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稳定性分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稳定性分析摘要:钢筋混凝土产生与发展。利用性能检验方 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挠度计算结果 表明,平均可靠指标为0.20失效概率为5%左右活荷载所占的比例是影 响可靠指标的最主要因素。活荷载的比例越大_不可确定的因素就越 大_可靠指标的取值相应地也就越大;抗裂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一级抗 裂评定可靠指标的均值为3.8,对应的失效概率约为0.03%;对二级抗 裂评定的可靠指标的均值为3.0,对应的失效概率约为0.44%。抗裂检 验系数的不同_将导致可靠指标的不同,一级构件的抗裂检验系数取 值较大,对应的可靠指标也较高。关键词:工程结构;土木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正

2、常使用极限状 态;可靠性一、钢筋混凝土介绍I. 1钢筋混凝土的产生与发展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 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 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 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 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 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 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 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

3、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 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 L. Lambot将铁丝 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 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 等人改进了 Lambot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取得 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 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 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 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

4、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 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 构又有了新的发展。1892年法国的Hennebique阐述了箍筋对抗剪的 有效作用,并于1898年提出了 T形粱的方案。关于柱子,前面提到 的Conigne在RC桩方面得到了很多专利,Considere根据实验于1902 年取得了螺旋钢筋柱的专利。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 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 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 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 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

5、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 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工程应用方面,混凝土结构最初仅 在最简单的结构物如拱、板等中使用。随着水泥和钢材工业的发展。 混凝土和钢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强度逐步提高。例如在美国20世纪 60年代使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为28N/mm2, 20世纪70年代提高到42 N/mm2,近年来一些特殊需要的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可达80 100 N/mm2,而实验室做出的抗压强度最高已达266 N/mm2。前苏 联20世纪70年代使用钢材平均屈服强度为380 MPa,20世纪80年 代提高到420 N/mm2;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钢材平均屈服强度已达 420 N/mm2。预

6、应力钢筋所用强度则更高。这些均为进一步扩大钢筋 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 国家巳把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用于大跨、重型、高层结构中, 在减轻自重、节约钢材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克服钢筋混凝土易 于产生裂缝这一缺点,促成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预应力混凝土的 应用又对材料强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强度混凝土及钢材的发 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预应力混 凝土除了用以改善建筑结构外(例如增大跨度、减小截面等),还应用 于高层建筑、桥隧建筑、海洋结构、压力容器、飞机跑道及公路路面 等方面。现在,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已不仅在某些范围内用

7、来代替钢 结构和改善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在一些方面,例如原子能发电 站的高温高压的大型压力容器,只有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建造才能 保证安全。对防腐蚀有特殊要求的海洋结构一如采油平台,也非采用 预应力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造不可。为改善钢筋混凝土自重大的缺 点,世界各国已经大力研究发展了各种轻质混凝土 (由胶结料、多孔 粗骨科、多孔或密实的细骨科与水拌制而成),其干容重一般不大于 18kN/m3,如陶粒混凝土、浮石混凝土、火山渣混凝土、膨胀矿渣混 凝土等。轻质混凝土可在预制和现浇的建筑结构中采用,例如可制成预制大型壁板、屋面板、折板以及现浇的薄壳、大跨、高层结构。但 在应用中应当考虑到它的一些

8、特殊性能(弹性模量低、收缩、徐变大 等)。目前国外轻质混凝土用于承重结构的强度等级为C30C60,其 容重一般为1418kN/m3。国内常用的强度等级为C20、C30,也可配 制C40或更高的强度,其容重一般为1218kN/m3。由轻混凝土制成 的结构自重较普通混凝土可减少2030%,由于自重减轻,结构地震 作用减小,因此在地震区采用轻质混凝土结构可有效地减小地震力, 节约材料和造价。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很快,已 从采用一般的标准设计定向工业化建筑体系,趋向于做到一件多用或 仅用较少几种类型的构件(如梁板合一构件、墙柱合一构件等)就能建 造成各类房屋。实践充分显示出建筑工业化在

9、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 筑造价、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在大力发展装配或钢筋 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同时,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工具式模板、机械化现浇 与预制相结合,即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由于轻质、高强 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以及结构设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得混凝土结构应 用跨度和高度都不断地增大。例如;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为 香港中环广场达78层374m、其次是平壤柳京饭店达105层300m、芝 加哥水塔广场大楼达76层262m;最高的全部轻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 筑是休士敦贝壳广场大厦52层215m;预应力轻骨科混凝土建造的飞 机库(西德)房盖结构跨度达90m;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桥梁跨度已

10、 达240m以上(日本沃名大桥);苏联及加拿大分别建成了 533m及549m 高的预应力混凝土电视塔。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水平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此外,对于防射线混凝土、纤 维混凝土等也正在积极研究中,并已在有特殊要求的结构上开始应 用。纤维混凝土使混凝土的性质获得飞跃的发展,把混凝土的拉、压 强度比从1/10提高到1/2,并且具有早强、体积稳定(收缩、徐变小) 的特性;并有可能建造600900m高的建筑,跨度达500600m的桥 梁,以及海上浮动城市、海底城市、地下城市等。国内简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如 上海市的外滩、广州市的沙面

11、等,但工程规模很小,建筑数量也很少。 解放以后,我国在落后的国民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 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及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混凝土结构在我 国各项工程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我国20世纪70年 代起,在一般民用建设中巳较广泛地采用定型化、标准化的装配式钢 筋混凝土构件,并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墙体改革的推行,发展 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在多高层建筑中还广泛采用大模剪力墙承重 结构外加挂板或外砌砖墙结构体系。各地还研究了框架轻板体系,最 轻的每平方米仅为35kN。由于这种结构体系的自重大大减轻,不 仅节约材料消耗,而且对于结构抗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后,

12、混凝土高层建筑在我国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继20世纪70年代北京饭 店、广州白云宾馆和一批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大街、上海漕溪路 住宅建筑群)的兴建以后,80年代,咼层建筑的发展加快了步伐, 结构体系更为多样化,层数增多,高度加大,已逐步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国内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建筑是广州的中天广场,80层322m高,为框架一筒体结构;香港的中环广场达78层374m,三角形 平面筒中筒结构,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广州国际大厦63层 199m,是8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建筑。随着高层建 筑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和试验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极 为迅速的发展,许多方面已达到或接

13、近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大跨度的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门式刚架、拱、薄 壳等结构形式。在工业建设中已经广泛地采用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及 预应力混凝土。为了节约用地;在工业建筑中多层工业厂房所占比重 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多层工业厂房中除现浇框架结构体系以外,装 配整体式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已被普遍采用。并发展了整体预应力装配 式板柱体系,由于其构件类型少,装配化程度高、整体性好、平面布 置灵活,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体系。同时升板结构、滑模结构也 有所发展。此外,如电视塔、水培、水池、冷却塔、烟囱、贮罐、筒 仓等特殊构筑物也普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如9度抗 震设防、高3

14、80m的北京中央电视塔、高405m的天津电视塔、高490m 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混凝土结构在水利工程、桥隧工程、地下 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水闸、水电站、 船坞和码头在我国已是星罗棋布。如黄河上的刘家峡、龙羊峡及小浪 底水电站,长江上的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及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等。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也有很大的发展,如著名的武汉长江 大桥引桥;福建乌龙江大桥,最大跨度达144m,全长548m。四川沪州大桥,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 T形结构,三个主跨为170m,主桥全 长1255. 6m,引道长达7000m,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公路大桥。为改善 城市交通拥挤,城市道路立

15、交桥正在在迅速发展。随着混凝土结构在 工程建设中的大量使用,我国在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 得较大的发展。在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可靠度与荷载分 析、单层与多层厂房结构、大板与升板结构、高层、大跨、特种结构、 工业化建筑体系、结构抗震及现代化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 得了很多新的成果,基本理论和设计工作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达 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作为反映我国混凝土结构学科水平的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也随着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科研工作的成果和世界范围技 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1952年东北地区首先颁布了建筑物结构设 计暂行标准;1955年制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暂行规范(结 规6

16、55),采用了前苏联规范中的按破坏阶段设计法;1966年颁布 了我国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JG2166),采用了 当时较为先进的以多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1974年编制了采 用单一安全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TJ1074),以及一些有关的专门规程和规定。规范(BJG21 66)和(TJ1074)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步 入了从无到有、由低向高发展的阶段。为了解决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 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合理和统一问题,1984年颁布的建筑结构设计 统一标准(GBJ6884)规定我国各种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均统一采 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其特点是以结构功能的失效概率作为结构可靠度的量度,由定值的极限状态概念转变到非定值 的极限状态概念上,从而把我国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提高到当时的国 际水平,对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具有深刻意义。为配合(GBJ6884) 的执行,1989年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使我 国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