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18696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 杨学功 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近年来,关于“ontology及其词根“on的译名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康先生就对用汉语“本体论一词来翻译西方哲学中的专门术语“ontology是否准确的问题,提出过异议。近年来的争论既是陈康先生所提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又是对它的深化。因为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的研究,学术界在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上无疑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的准确性问题主要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只有在研究到达相当的深度和水平时,这个问题才会以锋利的形式被提出来。我们不妨

2、比拟一下:陈康先生当初提出这个问题时,在学界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回应,因为当时一般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并没有到达陈康先生的程度和水平;而这一次,问题一经重新提出,很快就在学界得到广泛的回应,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中间,还辐射到研究逻辑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甚至在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和美学的学者中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无疑是我们在哲学根底理论研究上真正登堂入室的一个关键,意义重大。我已经在别处对相关争论作了较为详细的学理分析,并说明了自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立场,不拟也不必过多重复。这里准备换一个视角,讨论一下翻译原则的问题。因为从相关讨论中不难

3、看出,这是一个更加根底性的问题,各种不同译名的主*者之间的争论,都潜在地或深层地受制于论者所持的翻译原则。一译名讨论的一般情况和主要分歧至今仍在汉语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本体论这个术语,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固有的概念,而是从西语“ontology转译过来的。这一“转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是说,它是根据人们对西方思想的理解,结合汉语的相关文化背景,运用汉语的构词法而“新造出来的一个术语。这个术语到底好不好.能否反映出西方思想的本义.是否便于在汉语中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早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辨明争论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有必要从“ontology的词源说起。英文的ontol

4、ogy,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既然从词源来说,ontology是指关于“on的“logos,则,对这个词的词根“on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ontology的翻译来说,就是一项根底性的工作。从中国学术界的情况看,过去的译法大致有以下五种:a译为“有或“万有,如杨一之先生译黑格尔?逻辑学?;b译为“在或“存在,如熊伟先生译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陈嘉映先生译?存在与时间?;c译为“实体或“本体一般哲学史教材的处理;d译为“本质一般哲学史教材的特殊处理;e译为

5、“是或“是者,如陈康先生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近年来,经过辨析和讨论,这些译法已经简化了许多。根据有的学者的归纳和概括,人们现在对词根“on的理解和翻译大体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1讨论相关问题,并且意识到“on的多义性,但主*使用“存在一词来翻译。例如,在汪子嵩先生等著的?希腊哲学史?这部多卷本断代哲学史巨著已经出版的两卷中,就是这样处理的。当然,他们的观点后来有变化。书中说:“这个存在estin是动词eimi相当于英文be的现在陈述式第三人称单数相当于英文is,可以译为是、有和存在,我们为了读者容易理解都译为存在。2主*区别对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译名。例如,赵敦华先生在?“是、“在

6、、“有的形而上学之辨?一文中提出:“有、在、是三种译法各有合理性,这不意味着翻译可以各行其是;相反,这向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对不同形而上学理论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译法。译法的合理性取决于理解的正确性,不能照搬词汇的字典意义,being的译法尤其如此。他以形而上学史为根据,说明“有、“在、“是各在哪些理论或场合有着自己的适用*围,认为中译概念“是或“是者、“在或“存在、“有或“存有各有依据,不能强求一律;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哲学理论,确定三者之中何者最接近原著的意义。3主*应该用“是来翻译。最早采用此译的是陈康先生20世纪40年代译注的?巴曼尼得斯篇?。1959年初版的吴寿彭先

7、生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也采用了这种译法。现在持这种主*的人很多,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意见,包括前面一些观点的主*者,也改变原来的看法而持这种主*。这里综合相关文献的论述,扼要地说明一下他们主*这样翻译的理由。第一,从普遍性意义看,onbeing,Sein是西方哲学中最普遍的概念,或者说,是具有最普遍性质的*畴。用汉语来翻译,地位要相当,就是说,应该具有同样的普遍性。一般认为,“有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普遍性的语词,或外延最大的概念,其词义是非常多样和宽广的。“有可以表示“存在的意思,如问:“有人吗.答复:“有;“有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如“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序卦?,“天地

8、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以及魏晋玄学和佛学的“有“无之辩;“有还表示所有、具有,如“寡人有疾?孟子梁惠王?,“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等等。这说明,用“有来翻译,地位是相当的。但是,根据王太庆先生的考察,汉语中的“有是从“手持拥有的观念开展而来的,而在西文中,having和being是两码事;一般意义的“有相当于thereis/are也只有“存有的意思,而不具有“being最根本的意思“是。陈康先生也早就指出,“有乃中文里外延最大的一词,但“有缺乏以翻译on或einai等等。“有相当于habitus,habere,这两个字成为哲学上的名词乃是中世纪对he*is,echein的翻译。但h

9、e*is虽列于亚里士多德的*畴表中,却远在ousia,poion,posonsubstantia,qualitas,quantitas之下,这就是说:人、马、白、黑、多、寡等等皆非he*is,也非“有所能包括;但它们皆是onta。再者,任一*畴皆是on的*畴,假设以on之一*畴译on之自身,直如呼人为“少、为“勇,呼马为“良、为“白,错误显然可见。简单地说,用“有来翻译,地位相当,但意思不合。则“存在呢.“存在的译法反而不如“有。因为“在或“存在在中文中的意思,普遍性没有“有大,只是“有的意义中的一种意义。“存在的普遍性也不如“是。在中文中,“是的意思要比“存在广得多,“是能包含“存在的意思,

10、反之却不能。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个“是即包括了“存在、“有的意思。“存在的含义与时空特性不可分,是指与主观思维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它只适合于译e*istence,如果用它去译being,being就成为具有时空特性的具体存在者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如果仅仅是讨论“事物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那简直有点滑稽。总之,从普遍性的要求看,译为“有和“存在都不如译为“是来得恰当。因为“有和“存在都有着一定的意义或具体规定性,而任何有确定意义的概念都不是最普遍的概念。如果能保证“是的意义确实比“有和“存在更普遍,这个理由是非常自足的。其实,“存在也是一个外延广阔的概念,其普遍性与“是相当。“存在不同于“实

11、在reality,它不只限于可见、可触、当下实际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过去存在或将要存在的东西,甚至可以是根本不存在、只是思想上的一种虚构的东西或概念。例如,“回头是岸,我们可用英文翻译成“Turnaround,thereisthebank。在中文里,仅就字面意思看,是指回头“看见了岸,这个“看见,是岸的“存在的一种见证。第二,从语言角度看,tobe或Sein是印欧语言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词,即系词,含有这个词的语言构造是一种非常根本的语言构造。印欧语言是一种拼音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中,tobe或Sein的系词作用主要是一种语法作用,因此,它的系词用法或含义乃是根据这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可判定的;相反,“

12、存在或“有的用法或含义就不是由句法形式可以判定的,而是一种词典或语义的意义,它需要靠人为的理解或解释才能明白。因此,我们理解tobe或Sein的含义,绝对不能无视它的句法作用,而我们翻译这个词,一定不能把它翻译成一个无法依据句法来判定的词,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或者尽量不能保守地说,至少不能消除了它的句法特征。从表述中接连不断的退步中不难觉察,这个理由并不是充分自足的。因为论者已经发现,在西方语言中,tobe除系词功能外,本身也是一个实义词,西方也有不少学者把古希腊文中的一些einai理解为“存在e*ist,有的甚至就是这样翻译的。最便当的例子,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中主人公的一段著名独白“T

13、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根据上下文和语义,一般都译为“生存还是消灭,朱生豪先生译文,如果翻译成“是还是不是,孰好孰劣不是很明显吗.所以我们也可以模仿论者的语气说:我们一定不能、绝对不能或者尽量不能、至少不能在翻译时,完全不顾它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含义以及这种含义的多样性。说到tobe含义的多样性,有人引述了卡恩C.Kahn的研究成果。据介绍,卡恩从60年代开场对古希腊文“einai这个动词进展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这个词主要有三种用法:系词用法、存在用法和断真用法。在这三种用法中,系词用法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用法。根据他的统计,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e

14、inai这个动词出现的情况中,用作系词的至少占80%以上。因此他认为,“纯粹从量的角度说,eimi的主要用法是系词构造,换句话说,系词用法是最根本的用法。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应轻视。但我的疑问是:纯粹统计学意义上的量的优势能证明什么必然性.哪怕我们统计出在古希腊文中,这个词的系词用法超过95%乃至更高,能够排除这个词在使用中实际存在的多义性吗.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单从语法特征去把握tobe的系词含义,其功能就是把判断或命题中的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相当于命题中的通项常项,这样一来,假设我们使用*种逻辑符号去代替它,全部形而上学中的复杂争论不是就烟消云散了吗.然而事实是,这

15、种争论不仅在历史上非常剧烈,而且至今也没有消停的迹象,虽然它经常遭到被否认和“拒斥的命运。第三,从思维方式看,onbeing,Sein之所以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译词,是因为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了中西哲学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陈康先生在?巴曼尼得斯篇?中将它直译为“是时,所讲的一条主要的理由,就是“这样也许不但为中国哲学界创造一个新的术语,而且还给读者一个时机,练习一种新的思想方式。事隔几十年后,杨适先生颇有感触地说:“对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的概念estin希腊文即is英文、Sein德文的译法,通常中译为存在或有,而陈先生译之为是。译为是,在中文里常常使人感到非常别扭,不习惯,但是,正是陈先生这种译法,才第一次使我意识到中西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重大差异,促使我对西方哲学本身作深入考察。以上见解,是学者们认真研究的结果,或从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体会出来,或从对*一或*些著作的深入研究中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