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182271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视点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本刊编辑部综合论坛: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仇保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紧凑度与多样性(2.0版)一一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立足城市 的紧凑与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在4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是最近有所 下降,中国城市密度的下降趋势正在来临。各类园区不断增加、行政中心与大广 场、过多的高速公路网、近郊农区的以租代征、独立的用地模式非常粗放、居住 密度下降是城市紧凑度下降的六大趋势。这六大趋势正在形成中

2、国式的郊区化, 可以从城市紧凑度变化的历史进行总结。城市路网、城市空间肌理、城市与自然 组合、市民构成的多样性、城市的包容性等内容所体现的紧凑度与多样性对于中 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的紧凑度正遭受城市机动化和功能分区分割的挑战。紧凑度与多样性是城市 宜居的关键所在。一味追求城市的 高度化”并不是有效解决之道,而应选择 合理 紧凑度”加上 开敞的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和周边的环境,应该互补、共存。多样性”是君子和而不同” 和”的目标是本地化、民族性与师法自然。 多样 性”是城市充沛的 弹性”这使城市的机动性、城市的防灾能力、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城市的竞争力甚至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得以实现。现

3、代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应从 紧凑”和多样”开始。追求生态的文明,从工业文明醒悟过来,走向现代的、生 态文明的城市,紧凑和多样是基础。中彩页1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第7期Chris Twinn:(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荣誉理学士;奥雅纳院士、董事、可持续发展顾问)用以反应城市能源效应与碳效应之间的关联 性。从结果可以看出,上海重化工产业地区的该指数较低。为什么生态城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 一一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 提高生态城市标准,从项目实践当中吸取经验,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欧洲 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生态足迹确定可持续性。采用更宏大的生态路线图的 标准,进行中国与世界规范标准的更新反

4、馈和根本性的设计改变,而不是把标准 的传统的建筑进行改造,附加一些新的东西。发展当地的社区,让一些建筑能够 真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进行垂直化的、一体化的设计,提供整体的供应链与 检验的标准,为整个的建筑设计服务,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推进生态城市 的发展,提升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官员、律师、金融业、行业供应链和终端用 户的技能。可持续的发展,应该使用较少的材料和更低的成本。Mark Gin sberg:(金斯伯格绿色能源策略公司负责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必将是环保的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依据生态城市的原则。中国和美国的城市已开始采取高效、 可再生的能源和绿色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零能耗建筑

5、、可再生能源、市政 垃圾资源化和综合性的绿色城市设计。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用一套共同的生态准则 来解决他们共同的问题。哥伦布与合肥、芝加哥与上海、夏洛特和廊坊都已建立 了合作伙伴关系来寻找能源解决方案。在选择时有 8个准则:综合能源规划;紧 凑型混合使用社区;绿色建筑标准;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的运输;生态型工 业;清洁的市政环卫系统;有效的城市管理。总之,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创建新中 国的生态城市,并帮助重建美国清洁、绿色和成功的城市核心。张庭伟: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大城市研究所亚洲及中国研究中心(ACRP)主任陈秉钊:(同济大学教授)思考与转型中国经历了 30年的持续、快速的

6、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严峻挑 战。我们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城市成为我们这个转型的核心。转型首先 应从观念上的转变入手,思考中的城市比亢奋中的城市更有力量”。在思考与转型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从粗放向集约的转 型、从城市向区域的转型、从外观向内在的转型。紧凑、生态的城市将是未来城 市转型的方向。全球化2.0时期的城市发展:2008年后西方城市的转型及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全球化1.0版是由西方国家市场力和政府力的结盟推动的,社会力则被排除在全 球化过程之外,扮演被动的角色。全球化 2.0版实质是社会力对市场力和政府力 的抗争,迫使它们考虑社会在全球化过程

7、中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资本的 全球流动。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中国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 是主要的经济基础,不必盲目追求现代服务业。大城市的经济应该具有四轮驱动”的结构。在城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应该谨慎决定项目。规划部门在城市研 究中,不必时时比较中国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 GDP增长速度。支持创新, 结合民生问题,寻找新的增长点。规划工作关注的内容应该拓宽。2008年后的全球化2.0版时期,带来了多方面的复杂后果。为中国城市的下一步 发展既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需要以新的理念来面对,真正实现城市 转型。中国应该在建立一个可持续、可行的新型全球化中贡献力量。

8、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教授) 绿色交通与城市形态 漳州市角美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市设计绿色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应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形态上。 绿色交通的有效组织,不仅能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而且还能促进城市景观的建 构。以漳州市角美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市设计为例,该设计以轨道交通站为核心组 织城市活力区,建构以有轨电车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轴,实现零换乘的生态型高铁 站枢纽,组织轻轨站与山水结合的文化活力景观中心,组织多模式的步行空间系 统。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如何将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与城市空间形 态发展、城市活力、宜人和特色环境的建构结合起来。绿色建筑、

9、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 市规划学刊副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员)绿色交通规划和公交优先策略 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博导) 关于我国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的思考在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特 点、交通需求特性变化、机动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交通发展的国际经验, 深入探讨当前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 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建议,包括:实施需求引导型供给策略;推进以轨 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实施步行与自行车优先策略;推进多交 通方式无缝

10、衔接;实施 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内涵、特征及规划应用对现有城市碳排放指标类型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内涵、指向性、灵敏性、个性和 共性等角度分析其特征,提出 碳排放价值指数”的概念,用以反映城市的能源效 应。研究了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的构建原则、特征、理论基础、表达模型等。最 后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的规划应用的探索,详细阐释了上海市碳排放一一就业价值指数”的GDP、就业人员、碳排放量、土地利用等影 响因子,并据此构建模型,Urban Studies Vol.19 No.7 2012中彩页2 差别化停车供给和停车设施管理策略;建设交通负荷小的紧凑型城市;大力推进 TOD模式、制订差别化

11、的小汽车需求调控管理政策等等。戴慎志:(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初探对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分析城市公共 避难空间的需求和城市慢行系统空间的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公共避难空间与 慢行交通空间的关系,深入研究城市公共避难空间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 题,归纳出城市公共避难空间和慢行交通系统的孤岛化”与 碎片化”特征,提出城市公共避难空间和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整合思路,从设计方面和管理方 面考虑慢行交通空间的安全化对策,提出了慢行交通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的 系统化对策。进而提出对中国城市的启示,包

12、括:树立慢行交通在街道设计中的最优先地位、 采取分类分区与因地制宜、明确设计要点的弹性原则,兼顾对设计流程和实施管 理的引导和规范,强调街道运营维护的重要性,等等,最后还提出了中国城市街 道设计导则框架。罗兆广:(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新加坡交通学院副院长)可持续交通与宜居城市 新加坡的一体化策略分散化、集中化、一体化有机结合。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鼓励使用公共交通, 靠近居住地,降低出行需求,促进高峰分散,构建轨道交通走廊,一站式便捷, 实现无缝出行,促进公共交通使用;提倡公共交通,提升公交出行率到70% (早晨高峰),85%公交使用者门到门出行时间小于1小时,降低公交出行时间到小于 私家车的1

13、.5倍;促进步行与自行车需求与拥堵管理,限制车辆拥有,循环使用 成本,推行车辆配额制;鼓励绿色车辆,推行车辆排碳量税务计划,大力发展停 车换乘公共自行车系统和智能交通,合理建立停车引导。石国祥:(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政府市长)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样式创新四平市站在系统思维和网络循环的角度,以节点的位置和分割阶段为单元,通过 创新、规划和梳理,解决拥堵、实现畅通,提高城市效率。特别是四平市在交道 口结构设计中进行了大胆有突破性的创新:把现有的平交通口,通过建立直平 交、圆平交、跨平交等模式,与立体交通有效结合,形成快速通行的交通系统。 具体设计上,如直平交,在周边交通流量大的交叉口,采取绕坊苜蓿叶形分

14、离立 体交叉模式。这些创新的模式对我们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有一定启示意义。 城市生态化改造和可持续发展 赵燕菁:(厦门市规划局局长) 建立国家土地联合储备制度 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要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入手,探讨建立依 靠价格配置土地资源的 自动”机制。土地货币化存在诸多难题,而土地管理货币 化则是通过类似管理货币的办法管理土地的 发行”。土地管理的切入点是用地指 标,只要将指标的分配方式从现在的计划分配改造为市场分配,即可形成一个类 似货币的土地管理与分配机制。应建立国家土地联储机构,在国家尺度配置土地 资源,按照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调节供地规模,并通过对土地指标价格的控制实现 调节

15、宏观经济的目标。由此,在土地指标收益调控下更有利于保护耕地,使城市 化成为反哺农业的过程。土地联储制度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要素供给的同时,也 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新工具。 何东全:(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可持续城市项目 主任) 低碳交通一一中国城市规划与交通政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用翔实的数据分析做基础,探讨了在碳减排的政策导向下,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 对城市交通碳减排的影响。空间的碳减排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城市 规划,让城市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发展,建筑不是过几年就得拆掉或炸掉;二是 资源的共享和配置,比如医院和学校能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16、和作用;三是怎 样通过规划和设计的手段引导一种低碳的出行方式;四是规划引导的生活方式的 改变。针对第三方面采用 政策引领科技”的方法,核心是基于交通出行行为,建 立一个 规划设计对碳排放消减潜力模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交通碳排放,目的 是一方面指导城市来选择适宜的交通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对各个城市交通方面的 碳排放进行评估比较。崔功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宜人城市一一后”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趋向后”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更多强调对 前”的继承、提升和发展。 后”时代城 市转型的核心是塑造宜人城市。建设宜人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城市 转型要成为人的城市,城市发展目标应从经济发展、生产环境和规模能级转型为人的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居住是基本人权,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基本 要求,宜人环境则是宜人城市的标志。宜人城市可用三个环境”加以的界定,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