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17863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素材回放】 2017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九十余位西南联大校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四校师生代表约近四百人齐聚燕园,共忆艰苦岁月,共叙联大精神。这些天来,除了北京大学召开纪念大会之外,民间也多有各种自发的纪念声音。作为中国大学乱离时期的一个闪亮标本,西南联大见证了文化的断裂,也肩负了文化的复兴。而在南渡北归的8年间,这所实体已然消失的旧时大学,隐隐然耸立起一个弹性的精神空间,每每让人遥相思慕。西南联大前后就读的学生不过8000人,条件艰苦,校舍简

2、陋,却是举世公认的学术重镇,人才摇篮。涌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数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走出了160余位两院的院士。【素材解读】这些年来,人们每每谈起西南联大,都会肃然起敬。即便在教育产业化越来越发达、大学大楼大院越来越大的眼下,西南联大依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西南联大展现出来“刚毅坚卓”的品格与精神,无论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都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西南联大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文大师,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人之谈论西南联大,某种程度上是将其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照今天的

3、中国大学。我们今天纪念西南联大,在追思先人的时候,更在于反思当下,用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自我,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读书和教育的初心本意。如此,才能在学术精神和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继承前人的成果,中国的大学要有长进,理应有开放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愿意接纳一切好的东西,愿意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好的做法,并虚心听取不免刺耳的批评,这样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有人连一个西南联大都容不下,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又怎么可能做到兼容并包、星辰大海?【适用话题】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在学术精神和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继承前人的成果公众致敬西南联大,不过是对中国大学曾经达到的高度的由衷赞美在追思先

4、人的时候,更在于反思当下,用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我们,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读书和教育的初心本意让西南联大的精神更好发扬,守护住西南联大,也守护住历史,守护住文明,从而让未来的中国能有更多让我们自豪,让世界骄傲的民族脊梁西南联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标注。一个民族总是需要有那么一拨人,从事某种更为恒久的存亡绝续之伟业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素材锐评】怀念西南联大,有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有一种事物

5、,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怀念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来到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

6、奋信心。我们现在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神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在任何逆境

7、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或许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或许,他们缺的正是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于它拥有上百留洋教授与许多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在于其校风,即陈平原先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