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175619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闸北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填写姓名及相关信息。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 阅读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中国的城市文化 (有删节)(1)中国的城市多有外国名城的美喻别称,例如哈尔滨之谓“东方莫斯科”、苏州之谓“东方威尼斯”等等;繁华一时的上海素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的美誉。只不过那是过

2、去的事了。今天,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雄心勃勃地欲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时,“东方巴黎”的桂冠似乎还“名花无主”。(2)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莱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料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驰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于是“圆明园”不仅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3)文化中心的嬗变和逆转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正如传统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个源流、两种传统;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

3、两种品性它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4)这是一个难解的当代文化之谜。这一事态如发生在上海,似乎更为顺理成章。这里没有法租界、咖啡馆、法国梧桐和法国大菜,没有欧美风雨的浸润;甚至也没有了历经沧桑、雄踞四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了茶馆和会馆,以及四合院里的肥狗、胖丫头、金鱼缸和石榴树。若说起北京和巴黎的关联,只是曾有过一所中法大学;此外,便是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送的文气文脉了。(5

4、)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个中国留学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比较过北京和巴黎:位于永定河以北的北京是典型中国式的“单岸城市”,塞纳河横贯的巴黎则是欧洲式的“双岸城市”;北京的城市格局是方正归整的“井田效应”,巴黎则是有中心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北京城市以西向和北向为主的发展潜含了一种“内陆取向”,而巴黎沿西北向发展的“历史性轴线”,表明了一种明确无误的海洋走向。(6)当代北京的现代化取向或许并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则上,其现代文化在本土生长,已形成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后者曾经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之一。回过头来看,经由港台转手倒卖外部文化,终究是难成大器、难以远行的。令人遗憾

5、的是,以“国际化”定位的许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就城市建设面貌、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等许多方面而言,都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距主流文明相去甚远;即便是北京文化,在这许多方面同样是亟待改进的。1. 第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2分)2第段“另类”一词的含义是:(2分)3填入第段空格处关联词语应为: (2分)4简析第段画线句选取富有特征性事物的意图;这样做意在表明(4分)5.概括文中几座城市当今的文化特点或文化地位:(4分)A广州: B上海:C北京:D巴黎: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由于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北京已成为“另类”艺术文化和先锋文化的乐土和圣地。B城墙、茶馆和四

6、合院,代表了典型的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C从文化地理学上比较,是为了证明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规划不同,现代化取向也难以相同。D北京要想靠近主流文明,必须在城市建筑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诸方面加以改进。(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2)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3)天下事都是如此(4)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

7、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5)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6)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7)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8、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8)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9)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10)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

9、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11)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12)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13)春在眼前了! (14)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15)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

10、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16)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17)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18)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19)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

11、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7、第段“吞咽”一词的使用似乎有语病,如何理解?(2分) 8、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9、整理深爱海棠的理由是:(4分)10、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11、整理是怎样表现情感变化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1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 “一日的春光”极言春天之短,整理要表达的意思这年季节很反常。 B 第段“天下事都是如此”是由此及彼而发的感慨,表明整理对现实不如意的怨恨情绪。C 本文以情感为线

12、索结构全篇,感情的变化使行文跌宕有致,富有韵味。D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写了“我”寻春的一段经历,是篇叙事散文。E 结尾处“冰”字用得传神,它不仅有“遭冷落”的意思,而且表明时间之长,并有古汉语中“活用”的味道。F 品读全文,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三) 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3)晓来谁染霜林醉?_ _。(王实甫西厢记)(4)_ _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5)_ 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6)小楼昨夜又东风,_ 。

13、(李煜虞美人)(7)_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四)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14晚唐诗人 (填写整理)也写过过华清宫,其中的名句是“,无人知是荔枝来”。(2分)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以上两首诗

14、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C吴诗表达了整理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16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4分)(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1)刘章,汉高祖刘邦之孙,齐王刘肥次子,封朱虚侯。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饮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既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苴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2)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