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17129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化学教学资料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设计理念】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

2、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3.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

3、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反应热的含义。【教学环境】实验、学案、多媒体【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点拨引领总结归纳拓展提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体会:通过视频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初步介绍学科观念。实验探究知识回顾演示实验: 1.点燃镁条; 2.冰袋的奥秘: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结实的塑料袋代替烧杯,称取2 g氯化铵晶体倒人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再称4 g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加人袋中用线绳扎紧密封备用(如上图所示)。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并用手轻轻搓揉使之

4、混匀。然后传给学生。 1. 观察,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2. 用手感觉塑料袋温度的变化情况。注意事项:所用塑料袋必须结实,不能在搓揉中弄破而腐蚀手臂。思考:能量转化的形式与实验一的不同之处。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指明困惑点,明确学习目标。1. 什么是化学反应(变化)?2.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 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中各伴随什么变化?4. 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哪些?预习反馈问题: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各有哪些?展台展示学生答案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大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C+CO2、H2

5、+CuO、C+H2O、Ba(OH)28H2O+NH4Cl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3高温分解引导学生回顾必修相关内容。阅读课本深入体会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2-3内容,初步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完成丛书“阅读自学”内容。思考:1. 什么是反应热,影响反应热的因素有哪些?2. 请通过图示从物质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3. 请通过图示从化学键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阅读课本,完成丛书内容。物质变化图示化学键的变化图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反应热,构建知识体系。小结:问题:在描述反应热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符号:Q,斜体大写2.单位:Jmol-1或kJmol-1

6、3.规则:+ 仅表示吸热- 仅表示放热4.温度不变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练习1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C.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学生分析:A 不正确,如氢气和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B D正确。C Ba(OH)28H2O+NH4Cl常温下即可反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的落实。练习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 D氧化钙溶于水学生分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也就是说反应是吸热

7、反应。故答案为:A实验探究中和热任务布置:1.结合活动探究内容,画出测量中和热的装置示意图,并写出实验原理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3.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并记录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要点,进而深入认识反应热的含义。小组讨论与展示1.实验现象: 2.数据分析。 3.所得结论。4.总结测量中和热的要点。思考:1. 实验中为什么一定要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2. 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3. 为什么要调节NaOH溶液的温度,使之与盐酸的温度相同?学生展示:1. 弱酸、弱碱电离会吸热;强酸、强碱稀释

8、时会放热。2. 不能,铜丝导热,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3. 反应热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测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巩固练习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 (相等或者不相等)。学生分析:中和热的含义是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所以相同。体会中和热的含义。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小结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小结回馈学习目标预习任务阅读课本P5内容,了解焓变和反应热的

9、关系,总结在描述焓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变化两个角度认识焓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练习设计1.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 )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C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

10、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4在测量中和热的实验中,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选作: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把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一样多D.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少课堂评析:本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课堂反馈较好。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有实验,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从课上检查情况来看,学生敢于分享动手实验,敢于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合作意识和高一相比有着明显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反应热的概念较为抽象,课后,学生还应该加大练习,进一步熟悉反应热及其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