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15212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6环境保护(教育精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讲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考点一: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及特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具体如下表所示: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荒漠化沙化自然: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且面积减少季风区的边缘地带沙尘暴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快行冷锋;人为:植被破坏西北、华北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质疏松;人为:滥垦、滥伐,植被破坏降水量较

2、大的山地丘陵区,我国黄土高原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使人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等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以巴西最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全球气候物种加速灭绝自然灾害;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等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林最突出影响全球食物供给;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计划、不合理

3、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突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原因与危害表现如下: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温馨提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属不同形式的环境问题,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表现在:(1)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2)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

4、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减少(消亡)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例1(2010江苏高考改编)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据图分析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和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2)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指出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简述酸雨的危害。获取和解读信息(1)由图1可知大气中的硫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无机硫和硫化物。

5、(2)由图2可知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与煤炭的消费量成正相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酸雨的污染来源、危害以及南北方的差异,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不及北方,但南方多降水。从图示能源消费情况,结合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硫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等。主要因素是煤炭消费量。(2)主要原因是南方降水多于北方。主要危害是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考点二: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目的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象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

6、环境行为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管理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2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1)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如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等。(2)国际合作的原则: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

7、国家,这是发达国家应该负的责任。(3)中国参与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3公众参与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保中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表所示: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2011年5月22日武汉晚报报道,国家今后将餐馆、医院等场所也纳入到“限塑”领域。人们到餐馆“打包”、到医院和药店买药等使用的塑料袋都将有偿收费。材料2:塑料袋埋在地下要约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大气。(1)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A刺激人们的消费B减少“白色污染”C方便人们的生活 D增加商品零售额(2)“限塑令”的实施有利

8、于节约我国的什么资源?(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废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危害。(答出三条即可)(4)为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除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获取和解读信息 (1)由材料1可知国家推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目的是“限塑”。(2)由材料2可知塑料袋会带来土壤和大气污染。解析第(1)题,实施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制度,其目的是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率。第(2)题,塑料主要是由石油提炼出来的。第(3)题,塑料袋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污染,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污染,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等。第(4)题,提高认识,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科技进步,使塑料袋能降解。答案(1)B(2)石油。

9、(3)若被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若填埋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循环和作物根系发育,影响农作物生长;若被动物误食会危及其生命安全;遗弃的塑料袋如沾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危害人体健康;废弃塑料袋会造成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影响渔业,使水质恶化。(任选三条)(4)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提倡绿色消费,使用环保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塑料袋循环使用等。变式训练:1(2012扬州模拟)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世界某区域图”材料2:“甲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图”。(1)材料2中表示_,表示_、_;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_(方向)扩展。(2)图中乙地存

10、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造成的直接结果是_、_、_。(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少为不到1 500平方千米。据专家预测,该湖泊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据材料1图中经纬网分析可知甲地为非洲热带草原与热带荒漠过渡地区,由于过渡放牧、过渡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此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土地荒漠化现象最有可能向西南方向扩展。第(2)题,据料1图中经纬网分析可知乙地为热带雨林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森林或热带雨林破坏,会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增强等。第(3)题,从水源减少的原因角度分析自然原因(气候变

11、化、降水量、蒸发量等)和人为原因(用水量、汇入水量、植被破环等)。答案:(1)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西南或南方(2)森林或热带雨林破坏洪水频发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增强(3)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降水减少,气候趋向干旱。2(2012苏南四市联考)树轮指数(每一树轮宽度/常态期望值宽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读“我国寒暖变化的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树轮宽度与气温、降水等要素相关。仅从气温考虑,由图可知,1949年我国气候处于_(填“寒冷”或“温暖”)期;1850195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是_。(2)下图反映

12、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是_。(3)简述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4)环境管理就是对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等。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判读出。第(2)题,四图反映的问题分别是甲水污染;乙北极地区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丙臭氧层破坏;丁酸雨危害。第(3)题,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气候变化(水旱灾害增多,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等)、海平面上升(耕地被淹、土壤盐碱化等)。第(4)题,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

13、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答案:(1)寒冷寒暖波动(冷暖交替)(2)乙(3)水旱灾害加剧;荒漠化加剧;草原退化;沿海耕地被淹。(4)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3(2012苏州模拟)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3)丙荒漠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_。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丙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 _。(4)丁地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析:第(1)题,甲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成为开发的重点。第(2)题,乙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工农业发达,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严重、酸雨严重。第(3)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自然原因。第(4)题,丁地为我国华南地区,工业发达,煤炭资源使用量较多,酸雨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答案:(1)水能(2)大气污染水体污染(3)降水少,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4)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4(2012连云港模拟)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