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意思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50KB
约3页
文档ID:493139968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意思_第1页
1/3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意思 I赏析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作者:佚名这首的诗题 岁暮 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 岁云暮矣多北风 的 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 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 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 远为客 之 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 边隅还用兵还 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 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 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 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 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 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 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 ,及云山 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颔联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二句承上 用兵,具体写吐蕃 侵蜀之事。

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 鼓角动江城 写备战情形 动 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 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 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 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颈联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 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 朝廷谁请缨 一 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 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 致君尧舜 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 的意愿尾联 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 偷安,杜甫是希望 请缨 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 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 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 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 拍案惊起,心如刀割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 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 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 也抒发了他不被朝 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 韵律工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 烟 尘 代边境战争;与后文 鼓角 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 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 请 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 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 对偶 和 双关 手法,诗题 岁 暮 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 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 如 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 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 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 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 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 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 对比;鼓角动江城 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 远为客 与结尾 寂 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